碳在史前就已被發現,炭黑和煤是人類最早使用碳的形式。鑽石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被中國熟知 ,同時煤作為碳的形式在羅馬時代被使用的化學方式和現代一樣:通過在一個椎體建築物中加熱被黏土覆蓋的木材來排除空氣。在1722年,René Antoine Ferchault de Réaumur證明鐵通過吸收一些物質能變成鋼,這種物質就是現在熟知的碳。
2014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全國碳市場建設的主要思路和管理體系。從國際碳發展、國內碳政策環境及發展、研發動態、進出口情況、重點生產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多方面多角度闡述了碳市場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對碳的發展前景做出了科學的預測,最後對碳投資潛力進行了分析。全國統一碳市推進的時間表也已明確,國家發改委官員此前曾公開表示,7個排放權交易試點的交易平台將繼續保留。試點與全國碳市的銜接以及試點碳市之間的兼容與互認是全國碳市推進過程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在近日召開的中英(廣東)低碳周上,中山大學低碳科技與經濟研究中心發布項目成果,提出廣東和深圳市場連接的可行性以及路線圖。
該報告認為,廣深碳市場具有互補性,雙方連接可實現多方共贏,其連接路徑也可為在全國碳市推進過程中地方試點與全國碳市的銜接提供參考。
優勢互補挖掘更低減排成本
就廣深碳市場而言,中山大學低碳科技與經濟研究中心認為兩者連接可以優勢互補,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深圳碳市場一直被視為流動性最好、制度建設最完備、創新舉措最多的試點。但深圳的盤子是最小的。目前,深圳納入碳交易的配額總量只有約3000萬噸,而廣東和湖北都超過3億噸。
「我們要是有廣東、湖北市場的配額量,早就不知道火成什麼樣了。」在提及廣深市場連接問題時,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一位工作人員感慨。
2014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批准該局深圳市分局為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及境內外投資者辦理跨境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外匯業務。9月,首筆跨境碳配額交易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落單。「可市場太小,境外投資者也沒多大興趣玩。」上述工作人員透露。
而廣東碳市場,雖然市場體量很大,但截至2014年7月31日,成交量僅占配額總量的0.15%,流動性嚴重不足。
雖然二級市場流動性不足,但廣東市場率先在全國探索了一級市場配額有償拍賣模式。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2020年低碳能源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數據顯示,首個履約期內,廣東碳市場成交量達1231萬噸,其中配額競價平台累計發放1112萬噸,占比約90%。此外,截至2015年1月13日,廣東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約1522萬噸,占全國各碳交易試點總和的50%,成交金額8.14億元,約占全國碳交易金額總量的六成。
更重要的是,廣東市場體量大,涵蓋了高耗能工業行業;而深圳碳市場體量相對較小,控排企業以先進位造、服務業等城市經濟體為主。從碳市建設促進節能減排成本降低的初衷來說,中山大學低碳科技與經濟研究中心認為,兩者連接有助於探索多類型行業納入碳交易的相互作用,有利於發現更低的減排成本。
此外,上述科研項目組認為,深圳市行政隸屬廣東省,有利於連接工作的開展,兩個試點連接將形成合力。
以二級市場互通為起點
國際上,不同碳市場之間的連接已有先例。在歐洲,挪威市場已於歐盟市場完成了連接;在北美,加利福尼亞州和魁北克省也從2014年起開始互認配額,並聯合舉行拍賣。
兩個市場連接的前提是規則要互認。對於廣深市場而言,目前不僅覆蓋範圍不一樣,而且在配額分配方法上也不同,此外還有抵消機制、市場調控手段、違約懲罰措施等差異。
通常,兩地配額是否對等主要取決於兩個交易體系的MRV標準、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法。而衡量對等與否的指標,理論上是看同一行業企業配額分配是否公平,以及市場總體配額盈缺比例是否相當。如果配額不對等,則需要研究不等價比例,並設置相應的補償機制。
從價格角度看,廣深碳市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而且,在價格差異較大的情況下進行連接可能使價高一方的市場投資者利益受損。
在這方面,中山大學低碳科技與經濟研究中心項目組初擬了三條解決方案:首先,使用相關基金或者引導投資機構購買市場上價格較低一方的配額,通過增加需求來提高碳價;其次,對價格較低一方實施更高比例的有償配額,使這一方的企業保留持有的剩餘配額,從而減少低價配額流入市場;最後,以一定的比例進行配額置換。例如,深圳碳價為 40 元/噸, 廣東單價為20元,深圳配額可直接變成連接後市場的配額,而廣東市場配額則需要有兩噸置換一噸新市場配額。
在連接方式上,上述項目組認為,可以先實現二級市場的互通。即兩個碳交易所的會員體系互認,允許雙方會員分別在對方的交易所開戶並交易對方的配額。
這種連接方式意味著兩地市場中的控排企業仍舊是各自履約。其好處是可以快速啟動,擴大單個碳市場的交易主體,提高兩地配額的市場流動性;缺點在於並未實現兩地碳市場的核心連接,示範性效果較差。
而如果實現履約互認,則意味著控排企業有以更低成本履約的機會,但這造成碳市短期的波動並影響控排企業、市場投資者的利益,政府就需要承擔利益相關方的壓力。
另一方案是,在兩地一、二級市場互認的基礎上,部分共同行業實現配額互認。也就是說,廣東和深圳市場中,選擇一個市場,以其為基礎,將另外一個市場中與其相同的行業納入,組建一個新的市場,其餘行業則依舊留在原有市場中交易。
項目組認為,這樣可以探索試點已納入而全國碳市場不納入的行業企業未來碳交易發展路徑,以及配額分配差異是否對連接的碳市場產生影響,從而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提供更多經驗,示範性更強。
雖然連接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但這需要兩地政府部門、交易系統的深度溝通和博弈。
「總體而言,我們建議先易後難,分步實施,聯合改進,從啟動一二級市場的交易連接開始,逐步研究兩地MRV、配額分配等機制的統一,最終實現配額互認互通。」項目組曾雪蘭博士說。
更多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