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旅遊業營改增怎麼算 進項稅抵扣遇難題

旅遊業營改增怎麼算 進項稅抵扣遇難題

2016-01-01 13:50:3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營改增試點將於5月1日全面推開,旅遊業者面臨的情況非常複雜。由於景區、火車票、機票、農家樂等開出的都是普通發票,這令旅行社業者無法進行進項稅抵扣,因此在5月營改增實行後,旅行社如何繳納增值稅將是個問題,業者目前大多在觀望,也不排除會採取漲價來保利潤的舉措。

  不過,4月28日,國家旅遊局在官網上明確表態說,5月1日,新一輪營改增將實施,旅遊市場也將進入旺季,包括飯店業在內的各類旅遊企業不能以營改增為由藉機漲價。

旅遊業營改增怎麼算 進項稅抵扣遇難題

  旅遊業營改增怎麼算?

  據新稅改制度相關規定,營改增後不變的是對旅遊收入者繼續執行差額徵稅的政策。變化的主要有兩點,一是納稅人身份的變化,由營業稅納稅人改為增值稅納稅人,而增值稅納稅人又區分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分別為3%、6%;二是扣除項目的變化,原來營業稅可從銷售額中扣除的項目有住宿費、餐飲費、交通費、門票費和支付給其他接團旅遊企業的旅遊費用,而增值稅可扣除的項目比原政策新增一項「簽證費」,令進項稅基數降低,稅負下調,從理論上來說,對於以出境游為主的旅行社而言是利好。

  舉例而言,一家年營業額為100萬元的企業,其需要繳納的稅額為100萬×3%即3萬。稅收負擔與原本需繳納的5萬相比降低40%。如果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則歸為一般納稅人,用以往5%的營業稅來計算。營業稅的一個弊端在於產品流通過程中要重複徵稅,因為營業稅只看營業全額不看增值。

  所謂的增值稅即按「增值部分交稅」。如果企業以100萬元從供應商處採購產品,120萬元銷售出去,其中多出的20萬即增值部分。營改增之後,按照6%的稅率計征增值稅。企業只需交1.2萬元的稅金(120萬×6%-100萬×6%=1.2萬),少於營業稅。

  進項稅抵扣難題

  營改增實行後,旅行社如何從供應商處拿到增值稅專用發票,通過進項稅抵扣並降低稅負是關鍵。

  景區門票、火車票和機票等都不是增值稅發票,目前只有汽車公司可以開具增值稅發票。還有一些私人承包的景區根本無法給出規範的發票,至於住宿業則要看其具體的業態,如果是正常的酒店則還可以開具增值稅發票,如果是農家樂等項目則最多只能給出普通發票,甚至有時候連發票都沒有。一位旅行社負責人表示。

  不少旅行社業者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在旅遊的「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中,時常出現開具不了增值稅發票的上游業者。

  增值稅發票還要看具體的性質,必須是增值稅專用發票才可以用於抵扣,因此旅行社業者必須要獲得景區、酒店、交通等方面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旅行社才可以在自己交稅時抵扣。但是根據目前不少業內人士反映的狀況,旅行社要全面獲得可抵扣的上游商家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有些困難。

  既然難以抵扣,則旅行社業者預估在營改增實行後,不排除其理論上交稅減少但實際上稅負增加的尷尬。部分業者透露,如果增加的成本過多,則不排除未來會在一些相關旅遊產品上進行漲價來保證自身利潤。

  雖然漲價不是好方法,我們也看到部分高端酒店借營改增漲價後被約談的事情,但做生意總要盈利,如果超出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那麼可能要通過漲價來保證利潤。要知道,旅行社的利潤本來就很薄,不少旅遊線路產品的毛利率都不到8%,如果進項稅無法抵扣則直接影響利潤。

  旅行社方面也在尋求對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旅行社負責人表示,如果具有經濟實力的話,則業者可以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來增加抵扣稅款,比如用車、固定資產等。但長遠而言,旅遊業者不可能每年都大量採購電腦、交通大巴等,故而此策略不可長久。

  有些旅行社則在謀劃註冊新的旅行社相關公司或者會展服務公司,希望通過新公司的一些業務可以獲得比較規範的增值稅進項抵扣。更多相關旅遊業行業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旅遊業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旅遊業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