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7日,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中央一號文件中有13處提到保險,其中11處談及商業保險。」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系教授王緒瑾說,這體現了中央對農村保險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並且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保險的提法也更寬泛,已經不僅限於種植、養殖等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保險,而是更全面闡述了保險對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和重要意義。
從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選擇部分產品和部分地區率先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參加種養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開始,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13處提及與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相關的保險,13年來,農業保險已經與國家政策結下了不解之緣。
農業保險將進入更大空間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對保險業保障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往年相比,中央對保險的提法不僅涉及範圍更廣,而且食品安全責任險、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網際網路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險種還首次出現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
農業保險提法的諸多變化,與農業農村發展內外環境的改變是相連的。「目前,城鎮化速度在加快,帶來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環境新變化。農業保險作為農村經濟重要推動力和保障措施,也需要跟進和創新。」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
事實上,在當前各種支持「三農」建設的力量中,保險業是主力之一。數據顯示,2016年1月份到11月份,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90.49億元,同比增長11.18%。「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年均增速達21.2%,農業保險累計為10.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6.5萬億元,向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914億元。特別是2007年到2015年間,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增長迅猛,年均保費增長率高達51.65%。
據2016-2021年中國農業保險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十二五』期間,農業保險條款得以全面升級,保障水平和賠付標準都快速提升。這些舉措保障了農業保險發揮支農惠農的作用,讓廣大農戶受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這會進一步提高投保、理賠服務效率,並可在更廣的範圍內提升農業農村發展的動能」。
細讀文件可以發現,不論是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地方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進一步加大保險供給,活躍農村金融市場;還是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抑或通過鼓勵發展農業互助保險試點,促進農村內部信用合作等,中央一號文件都為農業保險創新、助力農村改革、激活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提供了大空間。
保險機構在農村大有可為
在金融服務與保障機制要求提升背景下,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了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包括對涉農業務較多的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差別化考核辦法;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兼併重組等。
從此次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保險的關注度看,國家在推動保險向農村縱深發展的意願較為明顯,而且也不斷為農村保險提供政策保障。比如,文件提出鼓勵生產經營主體投保食品安全責任險、探索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鼓勵金融機構提供網際網路保險服務等,這些都為農村保險市場進一步拓展做好了政策鋪墊。
「應該有更多保險公司進入農村保險領域。目前來看,農村保險市場雖然發展空間很大,但真正能做農業保險的機構並不多,在農村有健全網點的保險公司就更少了。」王國軍說。「由於農村的生活環境和風俗人情,人與人之間誠信度比較高,道德風險並不是如想像那樣大」。
有了中央的政策,各級地方政府會有更大動力推進農村保險市場,但保險機構是否做好了準備呢?
「雖然很多保險公司都在關注農村保險市場,但真正靠產品、專業人才和保險服務網絡來拓展和鞏固市場的公司卻並不多。如何培養適應農村保險市場的專業人才,如何健全在農村市場的基層服務網絡,對保險機構來說還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一位保險公司的資深人士表示。
的確,農村保險市場,特別是有政策補貼的農業保險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特殊的市場。「由於中央和地方政府補貼比例不小,做農險也不一定會像以前那樣總是虧本。而且,因為有地方政府協同推進,即使存在人才、產品、基層網絡不全等問題,一些保險公司也自認為可『玩轉』農業保險。」庹國柱說
據記者了解,農業保險市場上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服務方面,即保障水平和覆蓋率有待提高;二是經營方面,主要是經營合規性、承保理賠環節的風險管控和後續服務存在問題。去年9月份前後,保監會針對部分保險公司在承保端、理賠端和財務方面的經營亂象開出了16張罰單,同時還專門召開了農業保險專項治理整頓督導現場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