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食用明膠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食用明膠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

2015年我國食用明膠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

2015-11-30 10:52:4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據食用明膠行業政策了解,近期,隨著媒體對三元涉嫌採用問題明膠的質疑,明膠行業再次受到業內關注,全球最大的明膠生產商德國嘉利達集團也牽涉其中。現對2015年我國食用明膠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

  嘉利達全球總裁弗蘭茲·康納茲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企業業務和品牌受到一定的牽連,但成本的考慮並不是公司選擇原料的依據,公司的原料選擇全部來源於客戶需求。

  一位明膠行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明膠行業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帶,在生產領域的監管還比較到位,但流通領域的監管存在一定漏洞,給不法貿易商留下了空間。

  原料選擇源於客戶需求

  由於中國市場的「明膠風波」,包括嘉利達全球總裁弗蘭茲·康納茲在內的多位公司高管來華「公關」,向消費者及客戶確認產品的可靠性。

  康納茲表示,「負面效果肯定有,尤其對我們品牌的影響確實存在。但我們的客戶群相對比較穩定,他們堅信我們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引起質疑的原料問題,康納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客戶對產品要求較高,就願意使用100%的骨明膠,而一些客戶願意選擇50%的皮明膠,50%的骨明膠,這都是客戶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康納茲稱,「我們無權替客戶做出這種選擇。客戶需要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原材料,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產品。」

  根據嘉利達方面的表述,受消費者偏好的影響,三類原材料(新鮮豬皮、鞣製前的牛皮和豬皮、豬骨和牛骨)在明膠生產製造中被廣泛使用,每類原料約各占明膠生產所用原料的三分之一。

  嘉利達高層如此重視中國市場的負面危機,是因為對於嘉利達來講,亞洲市場業務成為公司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據了解,2012年,亞洲市場業務占嘉利達全球市場業務的12%,這一數據在2013年上升為24%。

  數據顯示,作為全球明膠行業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嘉利達的市場份額占22%,2013年公司營收7億歐元,銷售額增長11%,其中明膠占比76%。

  明膠流通領域混亂

  實際上,國家質量標準對食用明膠的原料來源有3個明確的規定:屠宰場、肉聯廠和罐頭廠等提供的經檢驗合格的新鮮牛豬羊等牲畜的皮和骨等;製革鞣製工藝前,剪切下帶毛邊皮或剖下內層皮;骨粒加工廠加工的清潔骨粒和自然風乾的骨料。

  其中引起爭議的主要是第二種,此前有明膠企業被曝光使用垃圾材料或經皮革廠鞣製處理過的下腳料作為食用明膠的原料,而這些原料本來只能作為工業用明膠。

  曾援引中國明膠協會秘書長姚龍坤稱,目前全國有幾十家明膠廠大多數使用這種製革廠的工業垃圾皮作為食用明膠的生產原料。

  之所以有不少企業「鋌而走險」,是因為其中的價格優勢。嘉利達中國總裁宋艾青透露,「經過鞣製或者化學處理的下腳料所做出來的明膠,價格只有正規食用明膠的三分之一。」

  從明膠行業的監管來看,對於食品添加劑明膠,我國有著嚴格的管理規範。主要是根據2005年衛生部發布的 《食品添加劑明膠生產企業衛生規範》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6783-2013《食品添加劑明膠》。

  6月2日,國內一家明膠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國內對於明膠的監管機構有很多,國家層面是國家食藥監總局,而在地方卻不一致,有質監局、工商局、質監局食品處等,很多地方都不一樣,而且在變化中。

  上述人士表示,「有些貿易商會將不同的明膠進行混制,或者摻雜工業明膠和食用明膠,或者進行包裝替換。」該人士稱,「現在不少省市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但各地在流通領域的監管還存在一定難度。」

  食用明膠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明膠產量為40.8萬噸,市場年複合增長率為2.8%,其中食品用途占比57%、製藥占比33%、營養保健品占比8%、攝影占比2%。在食品應用領域,明膠行業有2%的穩定複合增長率。

更多食用明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用明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