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3季度我國原料藥出口貿易呈現出先抑後揚的態勢,累計出口額為191.73億美元,同比減少1.44%,與上半年同比下降2.18%相比,降幅有所收窄。
前3季度,在我國原料藥出口前十大目的國家或地區中,除美國、日本外,我國對其他8個國家或地區的原料藥出口均呈現量增價減的態勢。其中,印度作為我國原料藥出口第一大市場,其市場占比超過15%。
儘管印度政府對本國製藥產業加大了保護力度,且2016年以來頻頻出現對我國部分原料藥產品反傾銷案件,印度對我國原料藥產品的需求仍然有增無減,進口量達48.54萬噸,同比增長11.76%,但與此同時均價則同比下跌17.69%,對我國原料藥出口增長的負面影響較大;我國對第二大市場美國的原料藥出口呈罕見的量價齊跌態勢,出口數量和價格分別下降了1.26%和2.39%,這與美國在藥品數據完整性、雜質檢測等方面法規越來越嚴格,且加大了對海外原料藥工廠的檢查和警告力度有一定關係;日本為我國原料藥出口第三大市場,我國對日本原料藥出口呈量價齊升態勢,量價分別同比略微增長0.19%和1.93%,這一方面得益於日本大力推進的仿製藥政策惠及原料藥進口業務,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日本企業更注重質量;韓國為我國原料藥出口第四大市場,也是前3季度我國原料藥出口量價分化最大的市場,在對韓國出口數量同比大增51.84%的同時,出口均價大跌28.59%;位居第五到第八位的均為歐盟國家,可能受歐洲政治和經濟形勢不穩定影響,我國對歐盟地區(含英國)的原料藥出口均價同比下降了13.84%,但同時出口數量卻增長了17%。總體來說,我國原料藥產品出口格局基本穩定。
2016-2021年中國醫藥原料藥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數據顯示,前3季,我國經營原料藥出口業務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有9413家企業經營原料藥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7家。這一方面說明企業在共同努力,維持我國原料藥出口貿易穩定增長;另一方面也間接反映出部分企業新進入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出口領域,導致出口競爭更加激烈。民營企業是我國原料藥出口主力,新增企業也多為民營企業,7560家民營企業較去年同期增加了502家。在所有原料藥出口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達到80%,其出口數量和金額占比均超過60%。與上年同期相比,民營企業出口數量增長14.79%,出口金額增長5.16%。「三資」和國有企業原料藥出口延續上年的負增長,出口占比也從上年的43.5%繼續萎縮至40%,但它們仍是我國原料藥對外貿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更多原料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原料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