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總標題:以標準護航 智創未來)
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變革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國,正面臨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關鍵轉折點。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千萬級大關,智能網聯技術快速疊代,低碳轉型全面鋪開,這些成就的背後離不開行業對標準體系的持續完善與創新實踐。面對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階段,構建科學、系統的標準化框架已成為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課題。
中國已連續16年保持全球最大汽車產銷規模,並在新能源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1300萬輛,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六成以上。這一成就不僅彰顯了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實力,更凸顯出標準法規體系對產業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隨著電動化、智能化技術持續突破,中國正從跟隨者向領跑者角色轉變,但同時也需直面技術創新與市場規範之間的動態平衡難題。
當前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已形成清晰路徑:安全性能是保障用戶信任的基礎防線,智能系統升級關乎用戶體驗的核心競爭力,而車內環境健康標準則是消費升級的新焦點。行業數據顯示,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功能的關注度較五年前提升47%,但相關測試事故率仍高達0.3%。這表明現有技術標準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顯著差距,亟需通過標準化建設彌合技術創新與市場應用間的鴻溝。
完善的測試評價體系是技術創新的"加速器"和質量管控的"安全閥"。在新能源領域,電池熱失控預警、充電兼容性等關鍵指標的標準制定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智能駕駛方面,L4級自動駕駛場景庫建設正推動測試場景從封閉場地向開放道路延伸。通過建立覆蓋研發、生產、檢測全鏈條的標準體系,行業可有效降低企業合規成本,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更透明的質量評價依據。
低碳化轉型對標準體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碳足跡核算方法需貫穿全產業鏈,充電設施互聯互通標準要打破區域壁壘,氫能儲運規範更要兼顧安全與效率。數據顯示,採用統一的換電標準可使新能源車主補能時間縮短58%,但當前市場仍存在23種不同接口方案。這提示行業需要在保持技術包容性的同時,通過標準化手段引導產業生態有序整合。
結語: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節點,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從"規模優勢"向"標準話語權"的深層次蛻變。通過構建兼具前瞻性與操作性的標準體系,既能為技術創新劃定安全邊界,也能為市場繁榮提供制度保障。當標準成為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的橋樑,中國車企將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重塑中贏得更多主動權,為消費者創造更安全、智能、可持續的出行未來。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摩根史坦利研報指出,就汽車關稅而言,二手車和汽車保險價格上漲可能會有所延遲,也會增加通脹壓力。隨著新車價格的上漲,消費者可能會轉向相對便宜的二手車,從而提振需求,最終推高二手車價格。二手車和零部件價格的上漲往往會增加汽車保險公司的成本。正如我們的保險分析師所指出的,關稅可能會減緩今年汽車保險保費的通脹回落進程。
摩根史坦利研報指出,汽車零部件對消費者價格也有直接影響,但在該指數中的權重相對較低。考慮到關稅對新車和零部件的影響,並假設全面轉嫁到價格上,我們目前認為,如果關稅持續下去,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有可能在20至30個基點之間發生水平變化。從2018/19年的經驗來看,通脹在關稅實施約3個月後開始加速,這表明新車和零部件通脹可能在6月/ 7月加速。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於3月28日至3月30日在北京舉行。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出席並演講。崔東樹表示,我國汽車產業有兩個結構,一個是集團層次,一個是車企層次。「我們認為目前來看,以集團層次為競爭的概念已經大幅弱化,以車企回歸競爭主力地位的特徵極度明顯」。他說,過去上汽、一汽、東風為代表的整個主力車企的集團現在已經變成比亞迪、吉利、奇瑞等獨立車企為核心競爭的主力格局,汽車已經回歸到了以車企品牌為競爭的新階段,原有的集團競爭已經面臨全面退出,完全以車企為核心是發展的重要標誌。(睿見)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於3月28日至3月30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表示,汽車「以舊換新」政策仍有較明顯的政策效應。他指出,第一,以舊換新政策增強市場信心,覆蓋約2500萬輛乘用車,激發下沉市場和中西部地區市場潛力,預計將拉動汽車報廢/置換新增消費超過200萬輛。第二,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優惠退坡,與以舊換新政策疊加放大政策效應。第三,一些地方落實存在時滯。(睿見)
3月29日下午,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高層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為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建議汽車行業企業重點把握好四個轉變。一是從注重規模增長向注重規模和效益雙提升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底層技術創新轉變,強化產學研協同,加快突破電化學、作業系統等底層技術,力爭取得更多原創成果。三是從汽車產業向多產業融合轉變,發揮汽車產業的帶動效應,加快與能源、交通、信息等領域深度融合,實現相互賦能,協同發展。四是從單純出售產品向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轉變,延伸價值鏈。(中證報)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於3月28日至3月30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我國汽車市場處於技術大變革、產品大變型、市場大變局時代。第一,汽車技術從電動化發展期轉向爆發期導致市場結構性大變局。產業和企業能異軍突起的主要原因,就是技術的厚積薄發爆發的時點、市場的爆發時點和政策的著力點三點在時間上重合,好比燃燒爆炸的三要素燃料、空氣、點火,好的燃料好比技術、空氣的溫度好比市場的熱度,點火源則來自政府的政策。第二,汽車產品從精益生產耐用件到高頻選代時尚品系統性大變局。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行業處於陣痛期。內卷式競爭造成惡性循環,創新式競爭才能打造精品,實現汽車強國。第三,汽車營銷從傳統模式到媒體信息大爆炸模式的時代性大變局。用戶體驗和信息傳播的新特點給傳統營銷模式和客戶關係模式產生巨大衝擊。只有認知升維,才有戰略定。第四,汽車市場從以前的增量市場逐步轉向存量市場的周期性大變局。新能源和燃油車形成零和博弈,3-4年內市場格局就發生顛覆性變化,需要戰略前瞻,創新引領,厚積薄發。(睿見)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3月29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表示,過去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增大、內部挑戰增多等複雜嚴峻形勢,汽車行業上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推動產業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績。但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建議行業企業重點把握好4個轉變:汽車行業企業應從注重規模增長向注重規模和效益雙提升轉變,以質為先,行穩致遠,把競爭重點從拼價格轉到提質量、優服務上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底層技術創新轉變,強化產學研協同,加快突破電化學作業系統等底層技術,力爭取得更多原創成果;從汽車產業向多產業融合轉變,發揮汽車產業的帶動效應,加快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深度融合,實現相互賦能協同發展;從單純出售產品向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轉變,延伸價值鏈微笑曲線,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國人民。(上證報)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29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表示,汽車行業企業應從注重規模增長向注重規模和效益雙提升轉變,以質為先,行穩致遠,把競爭重點從拼價格轉到提質量、優服務上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證報)
在今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鄭備表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綜合性能持續提升,半固態電池實現裝車應用,中高級智能駕駛技術快速發展,搭載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新能源乘用車比例超過一半。我國汽車產業正處於快速轉型期,結構性矛盾也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不合理,閒置產能退出的機制還有待完善;行業嚴重內卷、競爭失序,增收不增利;動力電池智能駕駛等技術的疊代加快,鞏固全產業鏈優勢面臨挑戰;貿易保護抬頭,國際合作仍有不少障礙,實現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重道遠。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從以下四方面著力:第一,著力推動汽車產業組織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推進汽車生產企業的資質集團化管理改革,通過市場化法制化的手段出清落後產能。第二,著力整治市場亂象,規範競爭秩序。第三,著力促進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的硬實力。我們將著眼於夯實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基礎,推進整車及動力電池驅動系統,底盤車身、智能駕駛等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創新,加快固態電池研發攻關,高級別智能駕駛技術的應用試點,提升汽車晶片和作業系統的攻堅能力。第四,著力深化開放合作,提升產業國際化水平。支持中外合資企業加快新能源汽車轉型,打造面向全球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一視同仁的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快技術改造升級,優化汽車國際貿易、海外投資等服務體系,助力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