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成為焦點議題。專家指出,通過北斗系統、遙感技術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我國正加速構建時空智能產業生態,並催生出低空經濟、智慧農業等萬億級市場機遇。這一技術體系不僅重塑傳統產業模式,更在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民生保障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無人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以北斗導航為核心,結合遙感監測與無人機械作業,農業生產正向精準化轉型。例如,在河南試點的5000畝小麥田中,僅需3名工作人員即可通過衛星定位實現播種、施肥和收割全流程自動化,並藉助多光譜遙感技術實時掌握作物含水量及病蟲害情況。數據顯示,當小麥顆粒水分含量達到15%時,系統自動觸發最佳收割指令,顯著提升糧食產量與品質。類似模式已在新疆棉花種植、東北水稻培育等領域複製推廣。
專家指出,低空飛行器(如電動垂直起降eVTOL)將填補我國現有交通網絡的覆蓋空白。50萬元級4人座機型和100萬元級8人座機型的出現,使小城鎮與農村實現便捷通勤成為可能。據測算,未來十年該領域市場規模可達3萬億至5萬億元。通過整合北斗導航系統,無人機可精準執行森林巡檢、電網維護等任務,同時為私人飛行器提供實時定位服務,推動"飛機共享經濟"模式發展。
時空智能正在重塑多個傳統產業邊界:在金融保險領域,夜光遙感技術可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活力——燈光強度直接關聯商業活躍度,成為銀行網點選址的重要依據;自然災害監測系統則通過衛星影像預判滑坡風險,優化保險精算模型。醫療健康方面,研發中的亞毫米級定位膠囊已在動物實驗中驗證可行性,未來有望實現人體靶向治療。此外,結合北斗系統的智能穿戴設備可實時監控老人活動狀態,當檢測到異常靜止超過10分鐘時自動觸發緊急救援機制。
結語
從田間作物的精準管理到城市上空的飛行網絡,時空智能正以北斗導航為基石,通過通導遙一體化技術重構產業圖景。在農業增效、交通革新和民生服務等領域,其催生的萬億級市場不僅體現在低空經濟等新興業態中,更滲透至社會運行的每個角落。隨著定位精度從厘米級向毫米級突破,這一技術體系將持續推動實體經濟數位化轉型,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等方面釋放更大價值。
更多無人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無人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近日,在「翡翠旗2024」軍事演習中,美軍部署「女武神」,展開無人機與戰機整合測試。我國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增加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比重,加快無人智能作戰力量發展,統籌網絡信息體系建設運用。民用方面,2024年有望是低空經濟發展元年,未來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萬億元藍海。截至9月底,我國註冊無人機204.9萬架,持有合格證的無人機運營企業總數超1.7萬家。無人機應用場景加快拓展,無人機快遞物流、空中遊覽、航空運動等新興消費加速發展。目前軍工行業處於板塊估值、業績增速以及資金配置三重底部區間,具備顯著投資價值。研報判斷,隨著軍隊人事調整和相關制度改革的逐步落地,「十四五」後期訂單有望逐步下發,積壓疊加新增需求,2024年行業訂單和業績增速有望企穩回升,或將開啟第二輪結構性復甦。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相較於成熟市場,中國通航產業規模有待發展,其低空經濟場景中2C需求具備較大的潛力。新型航空器有望降低運營成本,較直升機有明顯的性價比,消費級需求如短途通勤或迎來拐點。基於技術積累、需求規模和操作標準化程度。中信證券認為,物流無人機配送有望取得較快進展。傳統通航企業龍頭具備豐富的運營經驗,更全面的運營資質,以及維修保障等資源,未來有望在運營單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