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4月9日至11日,第十三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同期舉辦第105屆中國電子展及春季全國特種電子元器件展。這場匯聚千餘家全球頂尖企業的行業盛會,以"AI+電子"為核心驅動,集中呈現了從基礎元件到智能終端的全產業鏈創新成果,進一步鞏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中的引領地位。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本屆展會上,智能化轉型成為核心焦點。TCL、聯想等頭部企業展示了其突破性產品:全球首款超低功耗6.36英寸顯示螢幕與高性能智能終端設備,彰顯了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的持續深耕。值得關注的是,服務機器人領域湧現出"AI+中醫診療"的創新應用——通過融合脈診、舌診等傳統醫學技術,實現家庭健康監測的智能化升級。
更引人注目的是某領先企業發布的顛覆性技術AFH(AI For Hardware),該技術依託生成式人工智慧算法,將電子設計全流程從需求分析到PCBA方案的平均周期由1560天壓縮至15天,研發效率提升達80%。這一突破不僅簡化了複雜的設計流程,更通過自動化方案降低了企業的人力與時間成本,為行業數位化轉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展會同期舉辦的"構建全球AI存算新生態"主題峰會上,行業專家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高地。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產業業務收入突破35萬億元,同比增長5.5%;規模以上電子製造業增加值增速達11.8%,集成電路產量更以4500億片的規模位居全球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科技館作為本屆新增展區,集中展示了AI駕駛輔助、智能醫療系統等前沿技術,進一步凸顯了灣區在半導體、顯示面板、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形成的完整產業鏈優勢。其中某企業通過三防平板電腦與AI眼鏡的創新組合,在工業檢測和安防領域展現了廣闊應用前景。
從特種電子到低空經濟,本屆博覽會不僅呈現了硬體產品的疊代升級,更凸顯出跨行業技術融合趨勢。例如某智能機器人企業推出的體感控制產品,將消費電子與運動健康場景深度融合;而AI醫療系統的落地應用,則印證了"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對傳統行業的賦能價值。
專家在峰會中強調,當前產業競爭已從單一技術突破轉向生態體系構建。灣區憑藉其強大的製造能力、完善的供應鏈及開放的國際合作環境,在人工智慧算力基礎設施、特種行業深度應用等領域持續領跑,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範式。
總結: 作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行業風向標之一,本屆博覽會通過展示"AI+電子"融合創新成果,不僅加速了傳統產業的數位化轉型進程,更以灣區為核心的產業協同生態構建,為中國乃至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隨著生成式AI等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未來產業鏈各環節將實現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綠色化與全球化協同發展。
更多電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花旗發表研報指,考慮到比亞迪電子2024財年業績表現,將其2025至2026財年淨利潤預測分別下調11%及2%,主要由於iOS機殼利潤率低於預期,受折舊與攤銷拖累,部分被汽車業務收入假設的增加所抵銷。該行將比亞迪電子目標價由48港元下調至45港元,評級由「買入」下調至「中性」,因當前股價已充分反映公司今年的增長,短期股價催化劑可能包括H20 NVL16出貨及Pura 80推出。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