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我國儲能產業正經歷爆發式增長。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已達87GW,較上年增長165%,其中西北地區憑藉資源稟賦優勢貢獻了超過35%的新增容量。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技術成本加速下降的雙重驅動下,甘肅等西部省份正成為全球儲能產業投資的熱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儲能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以甘肅省為例,其已構建起覆蓋"礦產資源-材料生產-裝備製造-電站建設-運維服務"的全鏈條體系。在酒泉市瓜州縣,企業建成了國內首個集儲能電池裝配與電解液生產的綜合性基地;敦煌五一山礦區則通過釩礦開採形成穩定的上游原料保障。慶陽市的高純釩生產基地更實現了關鍵材料本地化供應,使全產業鏈成本降低約20%。
甘肅在儲能領域的先發優勢源於多重要素協同:
1. 綠電資源充沛,新能源棄電率低於5%,企業可獲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0%的電價
2. 釩礦儲量占全國40%,本地化供應鏈縮短運輸半徑60%以上
3. 政府實施"項目管家"制度,審批效率提升70%,某儲能裝備製造項目實現當年建設、投產、盈利
通過在河西走廊與隴東地區的戰略性布點,形成了"西接新疆能源基地、東聯華北負荷中心"的產業格局。酒泉基地依託中歐班列樞紐優勢,已將儲能系統出口至歐洲12國;慶陽基地則成為京津冀地區大型獨立儲能電站的核心設備供應商。這種空間布局使企業市場響應速度提升40%,訂單交付周期縮短35%。
隨著全釩液流電池能量密度突破60Wh/kg,系統成本降至1.2元/Wh以下,甘肅企業正探索"儲能+風光氫儲一體化"等新模式。某園區級項目通過整合分布式光伏、制氫裝置和儲能電站,實現綜合能效提升35%,投資回收期縮短至7年。
當前我國儲能產業已進入規模化應用與技術突破並行的新階段。甘肅的實踐表明,構建全產業鏈生態、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創新政企協同機制是區域儲能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路徑。隨著2025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目標(60GW)臨近,西北地區有望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中國方案"。在政策持續加碼和技術快速疊代的雙重驅動下,未來三年我國儲能市場規模預計保持8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產業格局將加速向資源富集區集聚。
更多儲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儲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