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內蒙古自治區在新型儲能領域持續釋放政策紅利。據最新數據顯示,該區通過市場化機制與財政支持的結合,在推動儲能規模化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區已累計向獨立新型儲能電站發放放電量補償金超過2億元,成為國內儲能產業發展的標杆案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儲能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內蒙古通過建立「放電量補償+現貨價差」雙維收益模式,有效激活了儲能項目的投資信心。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關於加快新型儲能建設的通知》(內能源電力字〔2025〕120號),對納入規劃的獨立新型儲能電站實行「一年一定、一定10年」的長期補償政策,為投資者提供穩定收益預期。截至2025年6月底,電網企業累計轉移支付放電量補償金達20875.16萬元,其中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支付19620萬元,國網蒙東電力有限公司支付1255.16萬元。
從具體數據看,補償金髮放規模與儲能裝機增長呈正相關。內蒙古通過明確收益機制,推動儲能項目從「成本中心」向「利潤中心」轉型,吸引社會資本加速進入市場。例如,在風光資源豐富的地區,儲能系統可利用峰谷電價差和輔助服務市場獲取超額收益,進一步降低新能源消納成本。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電網穩定性,還為全國其他省份提供了可複製的政策參考。
隨著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5億千瓦(截至2024年底),儲能作為電力系統調節的核心環節,正迎來規模化發展階段。當前,該區規劃的新型儲能項目儲備容量已超過500萬千瓦,其中約60%為獨立儲能電站。政策支持疊加豐富的風光資源,使內蒙古在「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領域占據先發優勢。
當前數據顯示,內蒙古的儲能補償機制已初步形成良性循環。預計到2025年底,全區新型儲能裝機容量將達180萬千瓦以上,放電量補償金規模或突破4億元。隨著電力現貨市場的深化與技術成本下降,儲能項目的經濟性將進一步凸顯,為全國能源轉型提供「內蒙古樣本」。
內蒙古通過政策創新和市場化手段的結合,成功實現了儲能產業從試點到規模化發展的跨越。其經驗表明:穩定的收益保障機制、風光儲協同開發模式以及政府與電網企業的高效協作,是推動新型儲能市場化的關鍵要素。未來,隨著技術疊代與應用場景擴展,儲能將成為支撐能源綠色轉型的核心基礎設施,並為內蒙古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奠定堅實基礎。
更多儲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儲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