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當前統計時點(2025年7月),A股市場呈現鮮明的業績分化態勢。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滲透的大背景下,汽車零部件企業正經歷結構性調整,頭部企業憑藉技術創新實現盈利躍升,而傳統領域則面臨訂單收縮的壓力。數據顯示,行業技術疊代與市場競爭已進入關鍵轉折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7月,A股市場共有59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度業績預告,其中38家公司預喜(包括27家預增、6家略增、5家扭虧),另有21家企業面臨業績下滑或虧損。這一數據折射出行業顯著的兩極分化:技術領先企業通過新能源賽道實現訂單爆發式增長,而依賴傳統燃油車業務的企業則因市場需求萎縮陷入經營困境。
從細分領域看,聚焦新能源核心部件(如電機電控、輕量化材料)及智能駕駛傳感器的研發企業表現突出。例如,某頭部公司憑藉混動缸體與純電路線並行的策略,實現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62.65%-88.88%;另一家企業通過車身模塊化產品適配新能源車型需求,營收增幅達47%-67%。
當前行業競爭圍繞三大方向展開:高精度電機電控系統開發能力、智能駕駛傳感器與算法集成水平、新型材料應用(如碳纖維)的產業化進程。數據顯示,20家業績增幅超100%的企業中,近八成將增長歸因於新能源技術布局或海外訂單拓展。
具體而言:
然而,競爭加劇也帶來挑戰。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承壓,傳統燃油車零部件企業面臨庫存積壓風險。數據顯示,21家預減或虧損的企業中,超過半數因客戶集中於萎縮的燃油車市場而陷入困境。
為應對分化加劇趨勢,行業正加速重構競爭策略:
1. 產品結構優化:向新能源核心部件傾斜資源,例如將混動系統產能占比提升至40%以上;
2. 技術自主化突破:加大研發投入以實現傳感器算法、碳纖維成型工藝等領域的國產替代;
3. 全球化降本增效:通過東南亞設廠或與海外車企聯合開發,降低供應鏈成本。
行業分析師指出,未來三年將是汽車零部件企業「洗牌期」。具備技術壁壘的頭部企業有望占據產業鏈主導地位,而未能及時轉型的企業可能面臨淘汰風險。
結語
2025年已成為汽車零部件產業分水嶺之年。在新能源滲透率突破60%、智能化配置普及提速的背景下,技術創新能力與市場響應速度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核心要素。數據顯示,業績領先的頭部企業正通過技術升級鞏固優勢,而傳統領域則需加速轉型以避免被時代淘汰。未來行業競爭將更加聚焦於核心技術的自主化與全球化布局效率,唯有持續突破的企業才能在變革浪潮中占據先機。
更多汽車零部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零部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