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核心數據: 2025年全國花生種植面積同比增加5%,河南地區仍有30%待收,東北產區供應量提升12%,油料米比例較往年上升8%,食品消費同比下降5%。
當前正值花生收穫關鍵期,主產區「先旱後澇」的極端天氣對新季產量和質量形成雙重挑戰。儘管期貨市場持倉量創歷史新高,但價格表現卻呈現震盪格局,凸顯市場對供需關係的深度分歧。重點企業通過調整採購策略、優化加工流程等手段積極應對市場波動,成為穩定產業鏈的重要力量。

主產區呈現顯著分化態勢:東北地區憑藉穩定的降水和機械化作業,供應量同比增長12%,且單產與品質表現優異;山東西南部因持續降雨導致單產下降,質量參差不齊;河南產區在搶收努力下,整體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但30%未收地塊因莖葉枯萎面臨收穫困難。重點企業通過靈活調整採購區域,優先布局東北和山東優質產區,並增設烘乾設備應對河南濕度過高問題。
河南開封、周口等地的蒜茬花生雖未減產,但三成出現發芽霉變,南陽地區問題更甚。駐馬店白沙花生飽滿度提升但黑筋率增加,加工企業需額外投入篩選成本。重點企業通過升級色選設備、引入AI分揀系統,將黑筋和發霉花生的篩選效率提升40%,同時與農戶簽訂分級收購協議,保障原料供應穩定性。
食品消費端受節日效應減弱影響,2025年「雙節」期間銷量同比下滑5%,好貨利潤空間壓縮,次貨占比擴大至25%。重點油廠普遍提高收購標準,僅接收水分≤8%、雜質≤1%的優質原料,導致油料米供應趨緊。加工企業通過開發低油酸花生製品、拓展飼料原料市場等途徑,將次貨利用率提高至65%,緩解庫存壓力。
儘管花生期貨主力合約持倉量突破百萬手,但價格未同步上漲,反映出市場對新季供應過剩的擔憂。重點企業利用期貨套保鎖定50%原料成本,同時通過基差貿易與下遊客戶簽訂長單,將價格波動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
2025年花生市場在極端天氣與消費疲軟的雙重壓力下,產量、質量及價格呈現顯著區域差異。重點企業通過技術升級、供應鏈優化和金融工具應用,在保障自身利潤的同時,為產業鏈提供了關鍵支撐。未來市場走勢將取決於次貨實際供應量、油廠收購節奏及國際油脂價格聯動效應,預計四季度價格承壓,但2026年有望因庫存消化和消費復甦迎來修復。
更多花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花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