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各地冬前主要病蟲害基數調查、
農作物品種抗病(蟲)性、種植結構調整和去冬今春氣候條件等綜合因素分析,2002年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總體上為較重發生年份。其中,東亞飛蝗、稻螟蟲、小麥條鏽病、棉鈴蟲、玉米螟、斑潛蠅等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其他病蟲害發生相對較輕。
一、東亞飛蝗仍呈嚴重發生勢頭
夏季東亞飛蝗總體發生程度為4級(1級:輕發生,2級:偏輕發生,3級:中等發生,4級:偏重發生,5級:大發生),其中環渤海灣沿海湖庫區、黃河下游灘區為5級。預計2002年全國發生面積1,680萬畝次,比2001年增加10%;需要防治面積1,300萬畝次,比2001年擴大13%。預計出現高密度群居型蝗蝻點片地區為:山東東營、濱州、菏澤、濟寧,河南開封、洛陽、鄭州、新鄉,河北滄州、保定、唐山,天津大港、靜海、西青、薊縣,陝西大荔、華陰、合陽,山西臨猗、永濟,遼寧葫蘆島。
二、小麥條鏽病等偏重流行
2002年小麥條鏽病、吸漿蟲等病蟲害有加重發生趨勢。其中,蟲害發生約3.9億畝次,以蚜蟲、紅蜘蛛和吸漿蟲發生為主;病害發生約3.5億畝次,以條鏽病、紋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為主。
條鏽病:發生面積5,000萬畝次,甘肅隴南和天水、川西北、川中和攀西等西南大部為5級,陝南、湖北江漢平原和鄂北麥區為4級,陝西關中、河南和魯西南麥區為3級。
紋枯病:發生面積約1.3億畝次,黃淮、江淮、華北等大部麥區為4級。
白粉病:發生面積約1億畝次,長江流域、西南及黃淮、西北麥區的部分陰濕地區為3級,其他大部地區為3級以下。
赤霉病:發生面積約3,000萬畝次,長江流域麥區為3級。
穗期蚜蟲:發生面積約2億畝次,黃淮海及北方大部麥區為4級,其中西北大部麥區為5級。
麥蜘蛛:發生面積8,000萬畝次,西北、華北及河南西北部等乾旱丘陵山區大部為3級,其他麥區為3級以下。
吸漿蟲:發生面積3,000萬畝次,河北中部、山東南部和西部、河南北部和東南部及安徽淮北局部麥區為4級,黃河流域其他常發區為3級。
三、水稻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
水稻病蟲害仍以遷飛性、鑽蛀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為主,發生程度重於2001年。預計發生面積10.3億畝次,比2001年實際發生面積增加18%左右。
稻飛虱:發生面積約2億畝次,華南、江南大部及長江流域、西南單季稻區為4級。
稻縱卷葉螟:發生面積約1.7億畝次,東南沿海、江南東部、沿湖、沿江稻區為4級,其他稻區為2級。
二化螟:發生面積約2.1億畝次,總體發生為4級,其中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和江南大部稻區為5級。
三化螟:發生面積1.1億畝次,總體為3級,其中沿江及江淮局部稻區為5級。
稻瘟病:發生面積約7,500萬畝次,大部為3級,西南單季稻區為4級,部分高感品種有成災的威脅。
水稻紋枯病:發生面積2.2億畝次,發生程度為4級。
四、棉鈴蟲在主要棉區將嚴重發生
第二代棉鈴蟲在冀、魯、晉、遼棉區為4級,豫、鄂、湘、贛、新3級,陝、皖、蘇為2級;第三代棉鈴蟲在冀、魯、遼為5級,鄂、湘、贛為4級,豫、皖、川、晉、陝、蘇、新為3級;第四代棉鈴蟲在鄂、贛、湘為4級,其他大部棉區為3級及以下程度發生。全年累計發生面積1億畝次。此外,由於蔬菜等經濟作物面積擴大,棉鈴蟲在這些作物上的為害加重,防治面積擴大。
五、土蝗、草地螟局部地區發生較重
土蝗:在北方大部地區嚴重發生,其他地區發生面積和程度呈上升趨勢,預計2002年發生面積約9,000萬畝次。
草地螟:發生蟲量和程度明顯重於2001年,預計發生面積3,000多萬畝次,一代幼蟲將在北方農牧區中西部暴發為害。
粘蟲:在東北、華北等地為2級以下。
玉米螟:預計2002年發生面積約1.8億畝次,東北春玉米種植區大部為4級,其他地區為3級或3級以下。玉米葉蟎、玉米蚜等在一些地區發生有加重趨勢。
更多農作物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作物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