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磷肥行業分析報告 >> 今年磷肥市場回顧及後市展望

今年磷肥市場回顧及後市展望

2009-12-17 08:53: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去年的大多數時間,價格高高在上的磷肥讓無數人提心弔膽,後來當它從雲端垂直下落時,又讓不少人慾哭無淚。

  2008年,磷肥成為化肥行業最受人關注的產業,在濰坊召開的全國高濃度磷復肥會議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廠家、經銷商去打探風聲。時過境遷,2009年跌入谷底的磷肥,價格一路下探,顯現回2007年時的「原形」,幾次在保本線上下打轉。儘管從夏季開始恢復性上漲,但受庫存消化拖累,磷肥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稍微令人欣喜的是,二銨價格的暴跌搶占了三元複合肥很大一塊市場,終端銷售比較活躍,好歹算是一種安慰。

  價格 一步一個台階走到底

  從去年秋季開始,磷肥便開始了它的暴跌之旅。以二銨為例,在部分農資公司提供的磷酸二銨價格走勢圖中,不難發現,今年年初二銨在2900-3000元/噸的水平僵持了4個月左右,從4月起,逐步進入一個下降通道,直至7月中旬跌至今年的「冰點」價格2100元/噸。之後,隨著秋季旺季的到來,市場價格逐漸復甦,量價齊升。

  推動磷肥價格走低的,首先是成本的下降。去年,之所以出現近4700元/噸的二銨價格,主要原因是國際上對硫磺的非理性炒作;金融危機的暴發使得硫磺的泡沫破滅,硫磺回歸其真實價值。

  伴隨著價格「連日陰」的是市場的信心低落。

  由於去年經銷商在高價位上拿貨,尤其是一些是複合肥企業在恐慌中進了大量磷酸一銨,使得庫存成為了他們心頭的一塊巨石,抑制了積極性。而僵持的低價,使得觀望氣氛加劇,經銷商不敢冒然出手,市場死氣沉沉。

  供需 供過於求基本面未變

  從供給來看,國內龐大的產能依然過剩,這在宏觀的基本面上抑制了產能;從需求上來看,一方面國際需求減少,另一方面國內需求變化不大,甚至在某些區域和時間段出現了萎縮。

  有資料顯示,折合成純磷,目前國內產能為2000萬噸,而需求量僅為1200萬噸,而新的產能還在源源不斷地上馬;根據另一項測算,如果要滿足國內需求,裝置的開工率只要50%就足夠了。

  去年以來,多數經濟作物價格一路下滑,這在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的用肥積極性。但一些零售商表示,這部分影響並不算是很大。而從國際來看,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使得全球對磷肥的需求減少,再加上長期的高關稅和其他國家磷肥的競爭,出口形勢非常不樂觀。

  亮點 二銨搶了複合肥地盤

  由於今年二銨價格跌得非常厲害形成價格優勢,加上二銨較三元複合肥在市場環境和質量控制方面更有優勢,今年秋天二銨在終端環節上嚴重地衝擊了複合肥的銷售。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一面,可想而知,這對用來作為三元複合肥原材料的純磷的需求形成了多大的衝擊。

  在採訪中,不少廠家和經銷商都說,今年二銨對複合肥衝擊厲害。究其原因,複合肥廠家認為最大原因是價格優勢。

  除此之外,經銷商也反映:複合肥產品市場歷來比較混亂,質量參差不齊,更有制假販假者在其中 「攙和」,農民對其缺乏信任;相比之下,二銨不僅含量高,而且由於多是國有大型企業生產,農民對其質量較為信賴。在農民的信賴度比拼中,二銨今年風光了一回。

  未來 不少人都比較看好

  秋季以來,磷肥不僅一舉突破了低迷,價格也得到了恢復。隨著油價的走強、庫存的消化完畢、經銷商信心的復甦以及冬儲的開始,不少人都對磷肥的未來比較看好。

  隨著全球經濟緩緩從危機中走出,國際油價進入了上漲區間。這肯定會推動磷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還會推動刺激需求。但它究竟明年怎麼樣,要等到春節後才能一見分曉。

  利好的同時,還有些利空的消息。

  首先,產能過剩仍然存在,如何淘汰過剩產能仍是磷肥業的重大難題。其次,有機肥的推廣使得中國這個土壤不缺磷、但又過量施肥的國家會不會出現磷肥需求的萎縮?這在長期來看,也是個頗為值得玩味的話題。(王宣)

 

更多磷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磷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