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鋼貿貸款,即銀行對鋼鐵貿易商的授信
主要方式是鋼貿商在向上游鋼廠進貨時需先付貨款,它們通過資產抵質押或擔保等方式獲得銀行貸款或承兌匯票來支付,然後銷售鋼材給下遊客戶回款後,向銀行還本付息。
2、鋼貿貸款的模式
1)不動產抵押貸款:在供應鏈金融興起之前,鋼貿商取得貸款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過房產抵押獲得相應抵押率額度內的貸款。
2)擔保貸款,包括擔保公司介入、鋼貿行業商會內的互保聯保模式。
3)質押貸款,主要是以倉單質押為主的供應鏈融資模式:銀行為鋼貿商墊資並收取保證金,向鋼貿商上游的生產企業鋼廠開具承兌匯票(鋼廠需給出回購保證,以防鋼材滯銷)。鋼廠收到承兌匯票後生產(鋼材生產周期一般為1-2月),接著將貨物存入銀行許可的倉庫,倉庫將貨物提貨單(又叫倉單)交給銀行,銀行開具發貨通知,鋼貿商提貨並開始銷售,然後兌付銀行的承兌匯票。
3、鋼貿貸款的風險分析
行業背景:在供應鏈金融模式發展成熟之前,鑑於鋼貿企業缺少固定資產、資金占用時間較長的特點,銀行對鋼貿商的貸款一直謹慎,主要是房產抵押融資,規模相對不大。
隨著2005年以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通過創新擔保和質押方式給鋼貿商放貸的方式逐漸活躍。特別是2009年的「四萬億」刺激,在銀根放鬆背景下,銀行紛紛通過創新方式(互保聯保、倉單質押等)對鋼貿企業融資,一方面通過鋼貿商保證金存放得到大量存款,另一方面完成了向中小企業放貸指標、獲取可觀的利息和中間業務收入。
在鋼價上漲及銷售旺盛階段,這些創新的融資可謂多方共贏。然而2011年下半年國家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加強對房地產和融資平台的調控,鋼材下游需求走弱,12年出現鋼材購銷價「倒掛」現象,使得前期過度擴張或違規吸貸的鋼貿商陷入信貸危機,銀行對鋼貿行業授信的收縮使其雪上加霜。
更多鋼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鋼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