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磷肥行業分析報告 >> 2014年前7月我國磷肥漲價主要原因分析

2014年前7月我國磷肥漲價主要原因分析

2014-09-26 15:24:2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由於磷肥使用情況與農作物種植、糧食價格關係密切,一般呈正相關。調查顯示,2012-2013年全球糧食價格波動較大,但總體是保持上升趨勢。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未來糧食價格也將持續上揚,對磷肥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除糧食種植外的養殖業、畜牧業的壯大,對糧食的需求將增加,所以對磷肥的需求在2013年後將持續上漲。

  出口方面,數據顯示,國內磷酸二銨的出口量在近年來保持平穩,年均在400萬噸左右。磷酸一銨出口量2011年為87萬噸,2012年有所下滑,為59萬噸左右。這跟國際上用肥結構發生改變有關,近兩年東南亞地區逐漸轉向使用二銨來代替一銨。

  印度是我國磷銨的重要出口國,從近三年磷銨出口印度的比重來說是呈上升趨勢。例如2012年磷酸二銨出口印度達到66.5萬噸,占到總出口量的16%,因此印度需求的強弱程度對我國磷銨出口量影響較大。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今年6月份以來,化肥市場最大的黑馬當非磷肥莫屬,磷酸一銨和二銨的漲價幅度都超過了400元/噸,其背後漲價的原因不外乎是產量的減少和出口的增加。

  今年1~7月份磷肥產量折純913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約37萬噸,產量下降幅度達4.1%。

  今年1~7月份中國出口了一銨9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45萬噸,二銨出口量15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52萬噸,以上兩項淨增加出口折合P2O5約45萬噸。

  以上兩項合計減少國內磷肥(折純P2O5)的表觀消費量約82萬噸,相當於今年1~7月份產量的9%。當表觀消費量下降和增長了5%以上時,筆者認為市場供求關係產生逆轉是大機率的事,因此,到了7月份,一銨和二銨價格出現了加速上漲的局面。


  分析磷肥的漲價模式,在國內眾多行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對做好市場的預測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磷肥價格在5月份進入谷底,表觀消費量的下降由出口增加和產量的下降各貢獻了大約4.5%,因此簡單地總結磷肥的漲價模式是價格低位+產能抑制+出口增加。產能抑制和出口增加缺一不可,其實現這兩個目標的唯一途徑是價格處於低位。

  很清楚的是,指望大幅度提高國內磷肥的消費量不現實,要實現產銷平衡只能通過消減產量和增加出口來平衡國內的供求關係。削減產量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的方式是通過限產保價來維持產品在成本線以上的價格;被動的方式是通過價格不斷的下行使得產品的售價低於行業的平均成本,從而逼迫很多企業停減產。被動方式是中國產能過剩行業普遍採取也是唯一能採取的方式,這是國內行業的集中度過低所造成的。拿煤炭行業為例,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是中國神華,其2013年的煤炭產量達到了4.98億噸,占全國產量的13%。假如要維持高價位的條件是行業產量下降5%,那麼在其它企業不增加產量的情況下,神華需要再減產37%。更多的情況是在高價位的刺激下,其它企業一定會增加產量,填補神華減量帶來的缺口,同時進口必然增加,出口減少,因此神華要想限產保價,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是任何一個企業都難以承受的痛。由此可見,限產保價必須考慮過剩量、行業集中度、進出口平衡三個方面的問題。在行業分散的情況下,限產保價並不能給企業帶來任何的實際利益,降價成為了削減產量、實現供求平衡的唯一選項:降價一方面可以使部分企業虧損,降低行業的開動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同時影響國際市場的開工率,從而形成新的國際市場的供求關係的再平衡。

  現在全球農產品價格低迷,硫磺價格下行風險日益加大,磷礦石今年基本反彈無望,而磷肥價格也已大大高於成本,行業的開動率已經高位,可以說磷肥又面臨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尷尬局面,相信大跌很快就會到來。

  相關磷肥行業市場信息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9年磷肥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磷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磷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