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起,新增海上風電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由地方按照實際情況予以支持,按規定完成核准並於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機組完成併網的存量海上風力發電項目,按相應價格政策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截至2019年底,我國風電累計併網裝機容量突破2.1億千瓦,穩居世界首位。新核准的風電項目逐步將不再享受國家補貼,與傳統燃煤標杆上網電價持平。
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沿海省份,既是負荷中心,財政實力也較強,補貼資金並不會帶來過重負擔。有了「省補」的助力,海上風電將迎來持續健康發展,每年將拉動上千億元的投資,創造出數萬個就業崗位,從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發展海上風電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機遇。過去幾年,海上風電對沿海省區的地方經濟拉動作用已經得到了驗證。特別是廣東陽江、揭陽、江蘇如東等地具備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的優良條件,依託海上風電開發,通過產業配套及產業組合,能夠實現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產業價格的集合,形成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發展海上風電有助於促進前沿技術創新。由於海上風電涉及眾多當代高端裝備製造頂尖技術,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能夠推動我國在長柔葉片、高端軸承、齒輪箱和大功率發電機等前沿技術上實現突破。同時,開展具有前瞻性的海洋測風、海洋基礎、海洋施工、整機等前沿研究測試,對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新型海洋經濟開發具有重要帶動作用。
發展海上風電能夠加速沿海地區能源轉型。東部沿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心,沿海省份的總能耗占全國的50%左右,且主要依賴化石能源。要實現我國的能源轉型,這些地區必須率先調整能源結構。加快海上風電開發,會為這些地區儘快實現能源轉型提供良好支撐。
發展海上風電利於國家能源安全。目前,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達到21%,原油和天然氣更是分別突破70%、45%,不僅會給我國帶來政治風險,也危及到國家的經濟安全。海上風能資源儲量大,適合大規模開發、就近消納,充分挖掘這些資源,能夠有效提高我國的能源供給安全係數。
沿海各省非水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海上風電。通過統計沿海各省在2019年的電力缺口,可以看出廣東省的電力缺口最大,為1969.7億瓦時。通過分析發現,在包括光伏、陸上風電等眾多可再生能源形式中,海上風電由於貼近負荷中心,出力穩定,對廣東省電力缺口彌補貢獻最大。除了廣東外,海上風電對電力缺口貢獻較大省份的還有江蘇、浙江、山東。隨著國內可再生能源加速進入平價時代,若海上風電可以在「十四五」實現平價,就能與其他能源實現競爭,那麼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四省會出現更大的海上風電消納需求。預計「十四五」期間,四省的海上風電增量約1200萬~1600萬千瓦。
江蘇和廣東是目前海上風電發展的主戰場,如果這兩個省份釋放出接力海上風電補貼信號的話,對於前途未卜的中國海上風電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劑強心劑。
在「國補」難以為繼的客觀形勢下,希望地方政府能高瞻遠矚,按照中央要求,接力補貼,為海上風電發展營造穩定的政策環境和技術創新時間,助力其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平價,讓人們用上更多的可再生能源。
我國中東南部19省份的風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過10億千瓦,目前僅開發11%。「新建風電、光伏在全球大約2/3的國家或地區已成為最便宜的電源。」秦海岩認為,我國風電行業仍存在不少降本增效的空間。
風電上網補貼最後節點即將到來,2019年以來,一些已核准未建設的存量項目為盡最大可能爭取享受國家補貼,出現「搶設備訂單」的現象。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回應稱,目前大部分存量項目已完成設備訂貨,需求開始回落,風機整機價格已開始趨穩,設備製造企業還沒有大幅擴張產能的苗頭,「風電併網規模是以落實消納為條件,與消納能力相匹配,不會造成風電項目產能過剩。我們也將對各地開發建設情況加強監督。」
進入平價時代後,風電行業將面臨充分的市場競爭,對投資商、設備商等相關企業而言可能意味著利潤率的降低。不少企業認為,風電行業要可持續發展,關鍵還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尤其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從而實現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