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已有13個國家出台了限制農產品和食品出口的政策。二十國集團於4月21日召開緊急農業部長會議,對全球糧食問題開展磋商。這是自199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召開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以來,國際組織又一次對糧食安全的最高關注,糧食問題攪動人心。對中國而言,由於大米是百姓主糧,其消費量大大高於麵粉,因而社會各方對亞洲國家大米的出口情況格外關注。
全球大米貿易量每年有4500萬噸,約占穀物貿易量的11%。大米淨出口國有印度、泰國、越南、巴基斯坦等4國。印度出口量最大,常年出口量約1100萬噸;泰國出口量年際間波動較大,在700萬—1000萬噸不等,其中泰國香米質量好、價格高;越南常年出口量約600萬噸;巴基斯坦常年出口量約400萬噸。
中國水稻產量為全球第一,在總量上足以滿足國內需求,但由於品種結構以及價格原因,我國每年從國際市場淨進口大米約300萬噸。2019年我國進口大米245萬噸,進口量約占國際市場貿易量的5%,主要來自泰國和越南。其中,從泰國進口的大米中部分為香米,作為品種調劑,在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很有市場;越南稻穀品種多為我國研製的雜交稻,產量高,適口性稍差,有價格優勢,通常不足3000元/噸,低於國內同類大米價格1000元/噸,進口後,大部分用於釀酒或做米粉,特別是加工米粉出粉率高,降低了生產成本,頗受企業歡迎,少部分摻入小包裝米零售。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中國從國外進口的玉米也在逐年增長。而在這個農事年,部分小麥產區的強降雨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繼埃及之後的第二大小麥進口國。
然而,面對著不斷增長的農產品進口量,中國開始出現糧食自給和糧食安全方面的擔憂,中國國內媒體上出現了關於中國農業部門缺乏競爭力的文章。還有一 件事表明中國官方對此產生了警覺:今年年初,農業部一份報告指出了農產品價格「倒掛」現象,即國際和國內食品類大宗商品的價格差距在不斷擴大。
更多大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大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