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壓力持續顯現,銀行機構通過批量轉讓、打折甩賣等方式加速清理不良資產。據最新統計,2024年全年不良貸款轉讓規模突破2861.9億元,較上年增長超八成,其中個人貸款不良處置成為核心戰場。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下,銀行業正通過創新手段化解風險,為後續穩健經營騰挪空間。
2025年開年以來,多家銀行加速通過銀登中心平台掛牌不良貸款項目。3月首周,民生銀行信用卡中心推出首批個人不良貸款資產包,涉及未償本息總額超6億元;北京銀行同期發布1.6億元個人房貸及消費貸轉讓項目。據不完全統計,2月以來已有數十家機構在該平台密集處置不良資產,涵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地方城商行、農商行。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資產包以極低折扣率成交。河北銀行一筆原始金額2.41億元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不良資產包,最終僅以7300萬元轉讓(約3折);廣發銀行信用卡貸款不良資產包更以不到1折的價格(19.66億元對價換得1.47億元)完成交易。業內人士分析稱,這類高折扣源於長期難以回收的債務特性——如中原銀行某個人經營貸項目加權逾期天數已達1687天,處置難度顯著推高了價格壓降空間。
從結構看,個人貸款尤其是信用卡透支、消費貸等業務成為風險集中領域。銀登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規模達1583.5億元,較上年增長64%,占整體成交額的70%以上。這一趨勢與銀行財報數據形成呼應:截至2024年中報,國有大行普遍出現個人貸款不良率上升(如農行、交行分別升至0.79%和0.98%),股份制銀行中渤海銀行更錄得3.3%的高值。
專家指出,零售業務擴張帶來的風險積累是核心原因。隨著消費貸、信用卡等業務規模快速攀升,部分客戶資質下沉導致資產質量承壓。同時,個人貸款分散性強、處置成本高的特性也迫使銀行通過批量轉讓加速出表。
2024年不良貸款轉讓平均折扣率進一步走低——個人業務僅4.8%,對公資產18.6%(均以未償本息計)。這一現象背後反映多重因素:一是經濟周期波動下抵押物變現困難,如房地產市場低迷拖累住房抵押債權處置;二是司法成本攀升,部分未訴個貸需通過訴訟追償增加處置壓力。
政策層面的調整也在推動市場擴容。2024年11月出台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拓寬了AMC收購範圍並強化風控要求,為銀行與機構間合作提供了更清晰框架。未來隨著監管對資產認定標準細化及處置流程優化,預計不良轉讓市場將呈現規模擴大、定價機制多元化的特徵。
總結
在銀行業加速出清存量風險的背景下,不良貸款轉讓市場正經歷量價齊升的結構性變革。個人消費貸、信用卡等業務的風險釋放與政策引導下的市場化處置並行,推動行業通過資產盤活夯實資本基礎。儘管當前折扣率處於歷史低位,但隨著處置手段創新(如法拍、資產重組)及跨機構協作深化,未來不良資產市場有望在風險化解與價值挖掘間找到更優平衡點。
更多銀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銀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