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基於900餘份抗逆種質資源開發與5萬畝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的實踐
在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雙重挑戰下,甘肅省通過整合全省麥類科技資源,構建起覆蓋育種、技術攻關和產業推廣的完整產業鏈。2024年數據顯示,該省小麥種植面積達1386萬畝,較五年前增長7%,優質品種覆蓋率提升至65%以上,為全國寒旱區小麥產業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範式。
甘肅省通過系統性收集國內外冬小麥種質資源1100餘份(其中國內900份、國外200份),完成精準表型與基因型鑑定386份,篩選出抗旱、抗寒及高產品種45個。科研團隊挖掘關鍵候選基因23個,開發功能分子標記18個,並構建了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體系,創製新種質資源46份。這些成果顯著提升了小麥對低溫、乾旱等逆境的適應能力,在甘肅中部旱作區試驗中較傳統品種增產達15%-20%,為全國同類區域提供了基因庫支撐。
在天水市清水縣千畝示範基地,通過集成精量播種、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實現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該基地採用"政府+科研單位+企業"模式運營,引進蘭天系、中梁系等28個小麥新品種進行規模化繁育,當前年均繁育面積達5萬畝,年產一級良種超1250萬公斤。示範推廣的高產栽培技術使單產突破500公斤/畝,較傳統種植模式節水30%、節肥25%,帶動農戶增收幅度超過40%。
作為小麥條鏽病核心菌源地的天水市,通過推廣抗銹新品種實現病害發生率下降60%。數據顯示,2023-2024年度全省小麥條鏽病防治面積達980萬畝次,較五年前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量15%,為全國東部主產區構築起"源頭阻斷屏障"。這種"抗病品種+綠色防控"的模式已被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規劃,在黃淮海夏麥區推廣面積累計突破3000萬畝。
行業展望與趨勢研判
2025年甘肅省小麥產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一是分子育種技術將推動新品種選育周期縮短至4-6年,較傳統方式效率提升50%;二是良種繁育基地規模化效應持續放大,預計到2027年可滿足西北五省30%的優質麥種需求;三是數位化監測系統覆蓋全省80%以上農田,實現病蟲害預警準確率超90%,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甘肅方案"。隨著技術體系與產業政策協同深化,該省有望在寒旱區小麥生產中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技術輸出模式。
更多小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小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