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以來,全球礦產資源的戰略地位持續攀升,成為國際地緣博弈的重要焦點。隨著能源轉型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加速推進,關鍵礦產的競爭已從傳統領域擴展至電動汽車電池、電子設備元件等新興產業鏈條。在此背景下,多國正通過外交、投資及政策調整強化自身在全球礦產供應鏈中的位置,而非洲作為全球資源富集區,成為大國角力的核心戰場之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礦產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某國近期與五個非洲國家(包括賴比瑞亞、塞內加爾等)舉行高層會晤,明確將黃金、稀土等戰略性礦產列為合作優先領域。此舉旨在強化對華及俄羅斯在非影響力的制衡,並通過貿易協議綁定資源供應渠道。數據顯示,這五國合計擁有占全球15%以上的鈷、鋰儲備,以及大量用於高端製造的稀有金屬資源。該戰略調整標誌著某國外交政策進一步向關鍵礦產依賴型經濟模式傾斜,試圖重構全球供應鏈話語權。
上述五國因坐擁豐富礦產資源,成為多邊競爭的焦點。以稀土為例,其儲量占全球總量約18%,而黃金儲備量更超過全球20%。這些國家在會晤中被定位為「關鍵夥伴」,不僅涉及礦產開採投資,還延伸至安全合作與移民政策聯動——某國已通過協議安排,要求接收被驅逐的非本國籍移民作為交換條件。這種捆綁策略反映出資源富集國正從被動參與者轉向主動利用地緣政治資本謀求利益最大化的角色轉型。
當前全球礦產競爭呈現多極化特徵:中國憑藉技術優勢主導著稀土提煉與電池產業鏈;俄羅斯依託鈾礦和鉑族金屬資源強化能源外交;而某國則通過直接投資鎖定鋰、鈷等新能源礦產供應。非洲國家在多重拉攏中面臨選擇困境,需在經濟利益與戰略自主性間尋求平衡。據行業分析,2024年全球關鍵礦產貿易額突破8500億美元,其中非洲占比約32%,但加工附加值不足12%,資源轉化效率仍是制約其發展的核心瓶頸。
某國在此次會晤中提出以接收非法移民為條件換取資源合作,這一策略已初見成效——南蘇丹近期接納了8名被驅逐者,並承諾開放部分礦區開採權。此類操作將移民問題工具化,加劇了礦產獲取與人權、勞工權益的倫理衝突。國際觀察人士指出,這種模式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資源富集國在政策上進一步依附於域外大國,削弱區域自主開發能力。
未來競爭將聚焦兩大維度:一是礦產提煉技術的專利控制,例如某國正加碼投資雷射分揀等綠色採礦技術以降低環境成本;二是國際規則制定權爭奪,包括碳足跡認證體系和跨境資源流轉協議。非洲國家若想擺脫「資源陷阱」,需加速建立本土深加工能力,並推動區域內資源整合——數據顯示,目前僅有約15%的非洲礦產在本地完成初級加工,產業升級空間巨大。
2025年的全球礦產競爭已超越單純資源爭奪,演變為技術、規則與地緣政治交織的複雜博弈。非洲作為關鍵棋盤,其資源主權如何平衡外部需求與自身發展,將決定未來十年全球供應鏈格局的核心走向。在利益捆綁加劇的背景下,唯有通過技術創新和區域協同,才能實現礦產開發從「零和競爭」向可持續共贏模式轉型。
更多礦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礦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