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 在長江流域的應急救援場景中,一架搭載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無人機從蕪湖東匯碼頭精準起飛。這一案例不僅標誌著國內水上急救網絡建設邁出關鍵一步,更折射出我國無人機產業在2025年已實現跨越式發展——據行業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全國無人機保有量超過150萬台,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大關,應用場景持續向醫療救援、物流運輸等民生領域延伸。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無人機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6月,我國已形成"研發-製造-應用"全鏈條產業生態,工業級無人機市場規模達到3870億元,較五年前增長超過4倍。技術層面,續航能力突破8小時的長航時機型占比提升至35%,高精度定位系統搭載率超90%;市場端,消費級與專業級無人機出貨量分別達620萬台和180萬台,形成"to C端普及+to B端深化"雙輪驅動格局。
在醫療急救領域,蕪湖市的創新實踐具有標杆意義——通過無人機網絡構建的水上生命通道,使長江流域緊急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內。數據顯示,2024-2025年全國已建成37個常態化無人機救援站點,累計執行應急任務超1.2萬次。物流運輸方面,某大型無人機製造商完成的跨江物流試驗顯示,單架次貨運量可達800公斤,較傳統船舶運輸效率提升6倍以上。
2025年1月《低空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後,全國劃定387個無人機物流試點區域,開放低空航線超4.5萬公里。統計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已完成空域審批的無人機企業達216家,較政策出台前增長190%。在技術創新領域,航空發動機供應商已實現國產化率突破75%,為固定翼、旋翼機型提供穩定動力支持。
當前無人機產業正經歷從工具革新到生態重構的質變階段。技術疊代推動應用場景持續擴展,在醫療急救、物流運輸等民生領域的實踐驗證了其經濟與社會效益;政策體系完善加速空域資源釋放,為規模化應用掃清障礙。隨著2025年低空經濟進入"基建-運營-服務"協同發展的新階段,預計到2027年產業規模將突破1.8萬億元,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增長極。(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
更多無人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無人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