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科技應用深化和監管框架完善,信用卡行業在風險管控領域迎來創新性調整。2025年9月起,某國有銀行將首次實施逾期訴訟費用計入持卡人帳單的新政策,並以上海為起點逐步推廣至全國。這一舉措不僅涉及法律程序與金融技術的銜接,更折射出信用卡業務在盈利壓力下的戰略轉型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信用卡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該銀行公告顯示,自2025年9月14日起,在上海長寧支行試點階段將覆蓋訴訟費、律師費等十餘項費用的帳單入帳機制。技術層面,系統需同步實現司法判決數據對接和自動計費模塊開發;政策執行上則分三階段推進:
該政策將訴訟全流程成本透明化,通過技術手段強化風險定價能力,同時規避傳統催收模式中因執行難導致的壞帳問題。
此次調整的核心在於重新分配逾期管理的成本承擔主體。公告明確納入帳單的12類訴訟相關費用(含差旅費、評估拍賣費等),但規定此類費用「不計收利息及違約金」,體現對持卡人二次負擔的限制。技術系統需同步完成費用分類與合規性校驗,確保符合《民事訴訟法》關於費用承擔主體的判定標準。
行業觀察者指出,此舉本質是信用卡業務在數位化轉型中尋求風險控制效率與客戶體驗平衡的嘗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降低人工催收成本,另一方面以規則透明化解爭議隱患——系統自動追加費用的同時,避免因人為操作引發糾紛。
2025年信用卡市場正經歷從「權益爭奪」向「風險定價主導」的戰略轉型。該行試點政策標誌著:
1. 成本傳導機制的創新:將司法程序費用顯性化,倒逼持卡人更審慎使用信用額度;
2. 技術基礎設施升級:需構建與法院、律所等機構的數據直連繫統,推動金融糾紛處理標準化;
3. 政策協同需求增強:地方法院對訴訟成本分擔的裁判尺度差異可能影響執行效果,銀行需建立區域化規則適配模型。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行業數據顯示信用卡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背景下,此類政策或將成為高風險客戶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其全面推廣仍受制於:
2025年信用卡行業的技術革新與政策調整,正圍繞風險控制效率展開深度重構。訴訟費用入帳機制不僅優化了銀行的成本管理路徑,也對持卡人信用行為形成新的約束條件。未來行業競爭將更依賴數位化風控系統的精準度、司法協作的標準化程度以及客戶教育的持續投入,最終推動信用卡業務在合規框架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更多信用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信用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