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中國信用卡市場在經濟復甦背景下呈現活躍態勢,但逾期率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為強化風險控制並優化不良資產處置流程,某國有大行率先試點將信用卡訴訟費用計入帳單的政策,引發行業關注。該舉措不僅涉及法律合規邊界探索,更折射出金融機構對信用風險管理精細化的迫切需求。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信用卡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某國有大行宣布自2025年9月14日起,在上海市分行率先試點將信用卡逾期產生的訴訟類費用計入持卡人帳單。涉及的費用包括訴訟費、仲裁費、律師費等十餘項,具體金額以司法判決結果為準,並明確「不額外計收利息及違約金」。數據顯示,此類費用在信用卡糾紛案件中占比約8%-12%,此前多由銀行墊付或與持卡人協商承擔。
政策實施將分階段推進:上海長寧支行9月啟動,上海市分行10月中旬擴展,其他地區於10月19日全面鋪開。此舉在國內尚屬少數案例,其法律依據源於信用卡申領協議中對「實現債權費用」的條款約定,符合《民法典》及金融監管規定。
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2024年信用卡訴訟案件超15萬件,其中37%的爭議集中在律師費、執行費等費用承擔問題上。銀行主張依據合同條款要求持卡人支付相關費用,但部分判決指出「費用合理性需經法院核定」。
該政策通過將訴訟成本透明化計入帳單,既強化了協議約束力,也面臨兩方面挑戰:
1. 合規風險:若費用計算方式未明確告知或存在歧義,可能引發消費者投訴;
2. 執行效率:新增的費用項可能加劇持卡人還款阻力,需配套優化催收流程與司法協作。
數據顯示,2025年銀行業信用卡不良貸款率較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推動機構加速創新處置手段。該政策的雙重目標在於:
試點方案中「不疊加罰息」的設計,平衡了風險管控與用戶權益保護。銀行進一步開放多渠道還款入口(如ATM、網銀),確保費用清償便利性。
若試點成功,訴訟費用入帳或成為行業標配。未來可能衍生以下變化:
消費者應關注信用卡合同中的責任條款,在逾期時主動協商而非被動應對。
2025年信用卡市場呈現業務擴張與風險管理並行的態勢。某國有大行通過訴訟費用入帳政策,既響應了金融監管部門對不良資產處置效率的要求,也探索出一條兼顧合規性、成本控制與用戶權益平衡的新路徑。隨著經濟環境波動加劇,此類創新舉措或將成為行業風險管控的重要工具,並推動信用卡服務向精細化運營轉型。
更多信用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信用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