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及高性能計算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全球晶片產業已成為各國科技戰略的核心戰場。據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統計,2024年全球算力晶片市場規模突破4500億美元,而中國在AI伺服器領域的採購量占全球總量的38%。在此背景下,2025年7月31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針對英偉達H20系列算力晶片的安全漏洞問題展開調查,引發國際社會對供應鏈安全與技術主權的深度討論。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晶片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近期曝光的「後門」事件顯示,美國通過立法手段強化對晶片產業鏈的控制權。今年5月,美國國會提出法案要求本土企業必須在出口管制類晶片中植入遠程訪問接口,英偉達H20晶片即在此列。此類設計可被用於竊取數據、操控設備甚至破壞關鍵基礎設施。據統計,2024年某智慧能源企業因遭遇供應鏈攻擊,導致超過1.2PB的商業機密外泄;2025年初,某智能電視品牌因第三方組件代碼污染,致使360萬台終端面臨數據泄露風險。這些案例凸顯了晶片安全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
當前全球高端算力晶片市場呈現高度壟斷態勢,英偉達在7納米及以下製程的GPU市場份額超過85%。其專利技術如「遠程追蹤定位」和「動態禁用模塊」,理論上可實現對用戶設備的非授權訪問與功能限制。美國通過立法強制植入後門,本質是將晶片轉化為地緣政治工具。這種做法不僅違反國際商業規則,更可能引發全球算力基礎設施的系統性風險。
1. 惡意自帶:廠商在晶片設計階段預設可控接口,可遠程執行指令(如竊取數據或強制斷網)。
2. 後期破解:因管理疏漏導致攻擊者獲取訪問權限,例如某能源企業遭網絡攻擊事件中,黑客正是利用未修補的供應鏈漏洞入侵系統。
3. 暗中植入:通過污染開原始碼、篡改固件等方式在晶片生命周期各環節埋入惡意功能,如2025年初某電視品牌的案例即源於第三方組件被預裝後門程序。
專家指出,美國對晶片的「後門」策略實為新型技術霸權的表現。若此類風險失控,可能造成電力系統癱瘓、通信網絡中斷甚至軍事裝備失能等災難性後果。據波士頓諮詢測算,關鍵基礎設施遭受晶片級攻擊時,單次事件可導致全球經濟損失超過200億美元。
當前全球晶片產業競爭已超越單純的技術比拼,演變為國家間的戰略博弈。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晶片消費市場,在強化自主可控能力的同時,亟需建立覆蓋設計、製造到應用的全鏈條安全標準體系。唯有通過技術創新與國際規則協同,才能有效應對外部技術霸權威脅,並推動全球半導體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更多晶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晶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