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15年農業部發布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市場前景分析

2015年農業部發布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市場前景分析

2016-01-01 16:07:52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2015年農業部發布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市場前景分析,農業部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畜牧、農墾局(廳、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種植和消費歷史悠久。近年來,受比較效益下降、進口衝擊等影響,大豆生產出現下滑,產需缺口擴大。為貫徹落實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著力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大豆生產,提升大豆生產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豆

       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豆是優質的植物蛋白資源,也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源。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能輕言放棄大豆,保持國內一定規模的大豆生產是必要的。

  (一)促進大豆生產發展是滿足國內食用消費的需要。目前,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階段,居民改善食物營養結構的願望迫切,對高蛋白食品需求增加。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質40克左右,是小麥的3.6倍、玉米的4.2倍、大米的5倍,是牛肉的2倍、豬肉的3倍,素有「田中之肉、營養之王」的美譽。大豆還含有異黃酮、卵磷脂、皂苷、可溶性纖維等,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專家分析,進口大豆主要是滿足飼用豆粕需要,也彌補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國產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體,其中80%多加工成豆製品、調味品。應當保持國內大豆生產的穩定,滿足居民對植物蛋白的需求。

  (二)促進大豆生產發展是實現用地養地結合的需要。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轉變發展方式任務異常艱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建立合理輪作制度,能夠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緩解環境壓力。大豆是豆科作物,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田間試驗測定,1畝大豆可固氮8公斤左右,相當於施用18公斤尿素。大豆成熟後,秸稈少、落葉多,養分歸還率高,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大豆根系發達,能分泌大量有機酸,可溶解土壤中難溶的磷、鉀等養分,利於下茬作物吸收。這些年,黑龍江、內蒙古的第四、五積溫帶連續多年調減大豆改種玉米,造成連作障礙,土壤養分失衡、病蟲加重。保持大豆生產穩定發展,推行大豆與玉米輪作倒茬,做到用地養地結合,可實現資源節約、永續發展。

  (三)促進大豆生產發展是優化調整種植結構的需要。當前,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突出表現為糧食庫存過大,特別是玉米積壓較多,大豆嚴重短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調整優化玉米結構,鞏固提升優勢區產能,適當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和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的非優勢區玉米面積,改種大豆、雜糧雜豆、青貯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既能化解玉米過剩庫存,又增加產需缺口較大的大豆供應。

  (四)促進大豆生產發展是保護種質資源和傳統產區農民利益的需要。我國大豆種質資源豐富,在國家基因庫中現保存2.3萬多份栽培品種、1萬多份野生大豆資源,占世界大豆種質資源的80%以上。可在開發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同時,大豆適宜區特別是東北冷涼區幾百萬農民的生計主要靠種植大豆,事關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二、切實抓好大豆生產發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

  促進大豆生產發展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各級農業部門要著眼全局,聚焦重點發力,狠抓措施落實,全力促進大豆生產穩定發展。

  (一)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實施《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完善《大豆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優勢區域集中。東北春大豆和黃淮海夏大豆優勢產區,要調整優化結構,因地制宜調減玉米,擴種大豆。「鐮刀彎」地區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推行玉米與大豆輪作,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構建合理輪作體系。

  (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大對大豆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快選育突破性品種。組織開展協作攻關,集中力量攻克技術瓶頸,集成組裝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技術模式,推進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在東北、黃淮海地區選擇一批縣,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試點,創建一批畝產200公斤以上的典型。

  (三)強化大豆政策扶持。在總結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統籌考慮保護農民利益、與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銜接等,完善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合理確定目標價格,提高政策的科學性和精準性。提早公布年度目標價格水平,穩定收益預期,引導農民科學安排生產。開展耕地輪作制度試點,支持東北冷涼區和農牧交錯區推行玉米大豆輪作,探索建立用地養地結合的輪作制度。

  (四)建立優質大豆保護區。根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加快建立東北優質大豆保護區。保護種質資源,開展資源調查搜集與開發利用,實施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保護生產能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鞏固提升產能。保護生產主體,落實扶持政策,培育大豆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提高規模種植效益。

  (五)加強大豆市場調控。加強分析預警,建立大豆供需信息發布機制。健全大豆進口信息發布制度,引導市場投資預期。強化進口大豆監管,嚴格執行檢驗檢疫標準。把握大豆進口的時機、節奏,穩定國內大豆價格

  (六)科學引導健康消費。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市場消費行為,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鼓勵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廣泛宣傳大豆食品的營養功效和保健功能,擴大國內優質大豆消費市場,為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進一步明確大豆生產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任務

  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市場需求等因素,科學確定大豆生產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任務,促進大豆生產穩定發展。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發展新理念為統領,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滿足國內食用大豆需求、構建合理輪作制度為目標,堅持市場導向,強化政策扶持,推進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大豆生產穩定發展,形成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競爭、相互補充的格局,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二)基本原則。一是統籌資源與布局。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耕作方式,優化調整生產布局。調減東北第四、五積溫帶玉米面積,擴大大豆種植,推行大豆與玉米、馬鈴薯、小麥等合理輪作。二是統籌生產與消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高蛋白大豆,滿足食用大豆消費需求,保持東北優勢區油用大豆生產能力。三是統籌科研與生產。著眼生產發展需要,加強優質、專用、耐密、高產、多抗、宜機收的突破性品種及配套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研究,挖掘增產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四是統籌政府與市場。發揮政府在市場調節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信息引導,完善扶持政策,強化市場調控,實現供需平衡。五是統籌國內與國際。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合理布局國際產能,保證國內市場穩定供應。

  (三)目標任務。一是擴大面積。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畝。二是提高單產。力爭到2020年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三是提高品質。力爭到2020年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提高2個百分點,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個百分點。四是提高效益。通過加快科技創新、經營體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農 業 部

      更多相關食品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大豆核酸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更多大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大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