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改革將是新型城鎮化突破口,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已經把戶籍制度改革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這意味著中國加緊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城鎮化是經濟增長點,更是推進公平所在。
中國現有的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二元社會的基礎,即通過戶籍制度減少人的流動,從而異化為身份社會。改革後的市場經濟時代,戶籍制度被迫鬆動,農民可以自由進入城市做廉價勞動力,仍不能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
據悉,此次改革將放鬆一部分城市的戶籍制度以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核心內容是將農民市民化。這對城市管理而言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因為地方政府長期以來的主要工作是搞投資,做大GDP,而不是提供公共服務,即使對於城市人口而言,政府的服務也是很難讓人滿意的,政府的施政理念能否轉變是戶籍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出現了城市化建設的大躍進,儘管有大約2億農民工進城工作,因為戶籍制度的原因,他們不被城市接納。其中有很小一部分有能力在城市購買住房,但並不能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比如教育、醫療等。這種由戶籍制度造成的人的權利的不平等,是社會不公正的主要所在,也是中國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的報告稱,對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和四川5個省市農民工的調查發現,64%的調查對象認為社會不公平。與此同時,大量新生代農民工不再選擇返鄉,如果城市不收留他們,其後果是災難性的。
現在,戶籍制度改革的首要阻力在於地方政府,因為這需要財政支出不斷增加,讓公共服務覆蓋人群擴大。因此,必須先改革目前的分稅制,讓地方事權與財權相符合,目前的財稅制度是地方政府拒絕改革的理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需要中央全部支付戶籍改革的成本,而是要地方政府大幅減少不必要的「三公」開支,精簡機構,並減少不必要的建設投資。只有這種財政壓力才會推動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
戶籍制度改革還必須防止地方政府趁機收回農民土地,即以土地(耕地和宅基地)換取城市居民身份。事實上,只要農民工在就業過程中繳納個稅和社保等,不需要再以交回土地為代價換取城市戶口。農民市民化過程中,必須繼續擁有土地使用權以及流轉權,這是基本的底線。
這就牽涉到農民市民化過程中的自願問題,不能為城市化而逼迫農民進城上樓,甚至藉機搶地。如果農民工自願成為市民,那麼他需要履行繳納社保的責任,並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如果農民工只是進城打工,而不願留在城市,那就不必繳納社保醫保等,而是執行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
更多城鎮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城鎮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