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中國海運行業現狀、前景、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中國海運業已成為世界航運大國,其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對外貿易的發展,乃至世界經濟與貿易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際海洋貨物運輸是國際物流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也是在國際貨物運輸中使用最廣泛的。現對2013年海運現狀分析如下:
我國將轉變海運發展模式突破口
轉變海運發展模式的目標海運產業實現由粗放式發展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在國際海運事務上,實現由國際規則、技術標準的跟隨者向參與制定者轉變;在創新發展上,抓住新一輪海運調整和新一輪創新機遇,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上由被動適應向技術和服務整體先進,優勢領域實現超越、成為最先進技術創造者和最優質服務提供者,整個行業向創新發展轉變;在產業空間分布上,實現由國內沿海為主向國內沿海、遠海和全球布局並重轉變。
構築我國海運產業鏈整體參與國際競爭機制
隨著各行業度過了快速發展的繁榮黃金期,重造海運產業鏈條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就海運產業鏈構築而言,我國應首先針對大宗散貨提高採購集中度和議價能力,爭取最大限度地獲得新增和到期的運輸權益。其次是鼓勵海運企業與大型貨主通過股權收購、交叉持股等方式加強資本紐帶合作,為互信和互動機制奠定經濟基礎,並通過不同合同方式,實現海運企業與需求方新的合作模式。針對涉及國家安全戰略物資,應由國家安全船隊參照市場價格進行運輸。對於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能源、資源等貨物運輸,發揮經濟安全船隊作用,鼓勵海運企業與貨主通過長期合同方式、按照市場價格實現長期合作,也可按照保本微利原則簽訂船舶長期甚至終身運輸合同。對於一般貿易物資,從雙方長期戰略合作共贏角度,鼓勵供需雙方在市場機制原則下,進行資本、運輸等全方位合作。最後按照市場化和互利原則促進海運企業與造船企業、中國船級社的合作,帶動相關製造業發展,推動我國船舶技術標準和規範的發展。
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經濟中心已經開始向亞太地區轉移,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將會在西太平洋海岸掀起一股新的熱潮,而且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和跨國集團的開發都在為中國的港口建設和海運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更趨完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管理能力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構建網絡設施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
更多海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海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