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海運業出現了罕見的「漫長低谷」,國內航運企業出現巨虧、退市、暫停上市等情形。昂首企盼多年後,我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發布海運業發展戰略。最新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安排部署了七項重點任務,並明確了四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以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加快推進海運強國建設。現對2016年我國海運行業現狀分析。
9月3日,《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意味著海運業期盼多年的頂層設計終於出爐。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何建中表示,這是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地明確海運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經濟、綠色、高效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運體系。
《意見》主要包括優化海運船隊結構、完善全球海運網絡、推進安全綠色發展等七大重點任務。在這當中,促進海運企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深化海運業改革開放、提升海運業國際競爭力等內容最受關注。
其中,針對促進海運企業轉型升級,《意見》提出了完善海運企業治理結構、加快兼併重組,提升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適度開展多元化經營、鼓勵中資海運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等等內容;深化海運業改革開放,則包括積極發展國有資本、民營資本等交叉持股、融合發展的混合所有制海運企業。其中提及,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在上海自貿區穩妥開展外商成立獨資船舶管理公司、控股合資海運公司等試點。
航運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此次頂層設計是就以往一些企業的反饋和意見進行了整體匯總,「比如稅收問題、開放問題、金融保險等等,都是以前講過的。整體看,沒有很大意外。」
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關於國家出台扶持海運業發展的消息不脛而走,航運企業也曾就各自最關心的問題都發過聲。例如,航運企業稅收多,同國際不接軌,影響國際競爭力,「減負」呼聲高;企業希望解決和關注的問題還包括,中小企業報廢船隻投入市場,低價競爭擾亂市場價格;航運基金在內的金融扶持,以通過政府引導或參與資金配置,實施國家宏觀產業政策;航運公司同貨主尤其是大型企業之間建立直接聯繫,減少中間成本等等。
2016-2021年中國國際海運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數據顯示,針對目前海運業「規模不小、實力不強」的現狀,如何提高企業在國際範圍內的競爭力和活力,是轉型升級、改革開放追求的目標所在。
「航運業其實是一個開放度最高的行業,也是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在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鼓勵兼併重組的大背景下,航運業的開放沒有特別之處,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國際競爭力。」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更多海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海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