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海運行業分析報告 >> 海運行業成本已降至歷史低位 改變頹勢市場需多方作為

海運行業成本已降至歷史低位 改變頹勢市場需多方作為

2016-10-18 13:08:1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運大國之一。進入新世紀,中國海運事業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港口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分別以年均16.5%和30%以上的速度發展。

  韓國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航運公司韓進海運於8月31日向當地法庭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消息一出,全球譁然。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第二季度,韓進海運虧損2120億韓元,上半年累計虧損4730億韓元,截至6月底,債務高達約6萬億韓元(53.3億美元)。韓進海運在全球經濟鏈條中占據的舉足輕重地位,讓業內人士不得不見微知著地隱憂全球航運市場供應鏈會否出現新的突然斷裂。

  成本已降至歷史低位

  據相關媒體報導,近年來,BDI指數(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持續走低,表明國際貿易衰頹,航運業普遍面臨巨虧。一般認為,BDI指數2000點是航運公司的盈虧線,跌破2000點後,所有航運公司都是虧損運營。

  有消息稱,2015年以來,航運企業哀聲一片,國內國外多家船運公司宣布破產重組,如中國大連威蘭德航運公司,韓國最大幹散貨航運商之一的大波國際航運公司,日本干散貨航運公司第一中央汽船株式會社及其全資下屬StarBulkCarrierCo.SA等申請破產,進行債務重組。

  據劉希洪介紹,海運成本受燃油費、供求關係、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其中燃油費、供求關係是主要影響因素,而人工成本可通過外包來降低,對整體行業影響不大。近年來,石油價格已經達到歷史最低點,由過去的140美元一桶,降到現在的20—30美元一桶。行業通病是運力過剩,可提供物流服務的船舶多於有運輸需求的貨物,導致運價和成本下降。目前,海運物流成本已降至歷史低位。

  在上海億拓航運有限公司負責人侯賢超看來,在影響海運物流成本的要素中,造船成本、燃油費、供求關係、人工成本為主要影響因素。其中,企業擁有什麼樣的船舶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上升,各國造船能力顯著增強,加快了造船產業發展。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紛紛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增加發行貨幣量,加大對造船業投資力度,增加了積壓閒置船舶及運力。同時,國際國內鐵路的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海運需求,使得市場供應嚴重大於需求,海運物流成本降低。

海運行業成本已降至歷史低位 改變頹勢市場需多方作為

  改變頹勢需多方作為

  韓國實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政策,韓進海運由股東控股,當股東不再向其輸血,韓進持續虧損時,等待它的只能是破產,這是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弊端。

  2016-2021年中國國際海運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數據認為,要振興中國航運業,在政策層面,政府可以首先借鑑鋼鐵企業去產能舉措,對航運產業去運力,改變目前企業盲目造船的狀態,改善供求關係,調高運價。其次,通過鼓勵措施給予企業政策補貼,加速船舶折舊率,在市場上優勝劣汰。第三,加強交通部對行業惡性競爭的查處,杜絕負運價現象出現,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對於企業自身而言,企業首先要吸取韓進海運的慘痛教訓,寧可做強,也勿貪大,保持持續盈利能力。其次,發揮自身在主要運營航線抑或其他方面的獨特優勢,集中優勢兵力作戰,發揮特色力量,提升戰略價值。第三,提供優質服務,增加客戶粘性,提高用戶需求度。」劉希洪如是表示。

  侯賢超指出,政府首先可以實行一些產業優化措施,為海運物流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去運力,調節市場供求關係。再次要加強對惡性競爭的監管與處罰力度,防止惡意競爭,增強市場活力。企業要想從根本上獲得長遠發展,最主要的是使用新型節能船舶作業,新型節能船舶的應用可作為改善企業其他條件的堅實基礎,只有應用最新科技成果,才能降低燃油、加速船舶和小企業淘汰率、降低人工成本、維護正常的市場環境。此外,要加強研發人員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企業內部要有完善的運作機制,能夠帶領企業長足發展。

更多海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海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