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後,中國經濟增速在2010年達到階段性高點以後一路下滑,並且至今仍未看到企穩跡象。面對當前國內外複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以下對我國宏觀經濟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特徵更加明顯,穩中向好的態勢不斷鞏固。從速度看,去年中國經濟增長6.7%,雖較過去兩位數的高增長有所放緩,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位居前列。現從四點來分析我國宏觀經濟現狀。
1.我國已經從「工業化中期」步入「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發展階段的變化,導致我國經濟運行發生了一系列結構性變化,如: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發生更替,第三產業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最主要的戰場以及研發和創新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等。上述結構性變化交織在一起,就導致我國宏觀經濟現狀增長率出現明顯下降。
2.「中國模式」向常態增長模式轉型。本世紀前10年是「中國模式」大放異彩的黃金時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發展模式的潛力逐漸消耗殆盡。「中國模式」面臨轉型的巨大壓力,如:隨著發展差距的縮小,簡單照搬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已經行不通了;「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對基礎設施投資產生制約;公民參與意識增強,推動政府職能轉型等。
3.人口紅利消失,「未富先老」威脅凸顯。早在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就已出現下降趨勢。我國是在尚未實現工業化的條件下步入老齡化的。老年人口的持續快速增加、青年勞動力數量的持續下降,將給我國宏觀經濟現狀發展帶來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如:社會儲蓄率下降、投資減少;消費心理趨於保守、創新動力削弱;養老負擔加重、財政可持續性下降等。
4.國際分工格局發生變化,規則競爭加劇。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傳統的低成本優勢快速削弱,國際資本基於勞動力成本調整產業布局,把許多設在中國的加工廠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我國已經從資本淨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這對於我們的產業布局、勞動力需求、經濟增長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受全球經濟持續復甦,國內外市場連續走好,各項經濟調整政策作用等因素影響,下半年宏觀經濟走勢保持適度樂觀。我國宏觀經濟現狀指出,全球經濟回暖趨勢進一步穩固,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趨好;國內創新創業動力作用顯現、制度紅利釋放發展活力和創造潛能,以及放管服等改革推動經濟新增長;雄安新區、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正形成新的經濟動力;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推動市場重塑信心,帶動社會加大要素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更多宏觀經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宏觀經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