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基金行業分析報告 >> 私募基金髮展前景

私募基金髮展前景

2018-08-20 09:48:35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我國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加入私募行業,私募基金需求旺盛。截止2017年12月31日我國私募基金共有8467家,資產規模為9萬億元。以下是私募基金髮展前景分析。

  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並以證券為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私募基金是以大眾傳播以外的手段招募,發起人集合非公眾性多元主體的資金設立投資基金,進行證券投資。私募證券基金區別於創業投資基金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投資境內二級市場,俗稱「陽光私募」,其發展歷程與國內的股市和債市發展緊密相關。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剛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這個階段,出現了一批高科技、高風險、規模小的創業型企業,從而致使金融市場中的創業投資開始逐漸興起。而私募股權基金的前身正是風險投資,但私募股權基金更多的是偏好於對比較成熟且規模較大的成長性企業進行投資,對於美國而言,其里程碑就是1946年的波士頓美國研究發展公司(ABD)的成立,標誌著投資行業開始步入制度化和專業化的投資。而後,世界各國政府為了實現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目的,成立了很多的私募基金。

  通過對私募基金髮展前景分析,我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私募基金的投資空間廣闊。我國金融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市值不斷增加,流動性不斷提高,同時金融衍生品市場即將推出。截至2006年6月末,我國境內上市公司(A、B 股)達1375 家,總市值已超過4萬億,流通市值大約1 萬7千億,債券市場規模已近9萬億。2006 年上半年,深滬兩市股票成交金額近3.8萬億,債券現貨交易金額近5萬億,債券回購交易金額超過11萬億。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3.47萬億元,比2015年底的20.5萬億增長了一倍多。其中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規模8.75萬億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8890家,已備案私募基金52403隻,認繳規模12.28萬億元,實繳規模8.95萬億元,私募基金從業人員22.56萬人。

  在此背景下,私募產品發行呈現出極為明顯的兩極分化態勢,管理規模50億元以上的大型私募去年平均每家每月新發產品1隻以上;與此同時,有4890家私募全年未發行一隻新產品。2016年年初,基金業協會公布《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以5月1日和8月1日兩個時間節點分階段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備案進行規範和整理,取消「空殼私募」的備案信息。在這兩個時間節點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均出現了明顯的減少。

  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登記的機構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8467家,備案私募管理人22446人。對比來看,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較2016年底增加了686家,但管理規模卻相較2016年底縮水了4803億元。雖然管理人數量不復2016年4月的水平,但備案私募基金產品數量和規模依舊保持增加。截止2017年9月,備案私募基金數量增加30233隻,每月穩步增長。

  通過對私募基金髮展前景分析,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新產品不斷出現,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流動性不斷增強,可供私募基金的投資空間日益擴展。私募基金在市場中的重要性將不斷提高。各地政府也結合當地的優勢和特點出台相應的一些優惠扶持政策,從而引導當地私募基金業的發展,有利地推動了當地私募基金業的發展。

  私募基金在我國市場規模逐漸擴大,私募基金企業也逐漸增加。我國私募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及發展前景,筆者相信中國的私募基金有更明朗的未來。以上是私募基金髮展前景分析。

更多基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基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