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農業總產量65789萬噸,比2017年減少371萬噸,下降0.6%。全年農業產量雖有所下降,但減幅不大,仍處於高位水平,屬於豐收年景以下是對中國農業發展趨勢進行的分析講解。
建立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模式:現行的農業經營體制是建立在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經營基礎之上的小規模經營方式,這種農業生產的小規模分戶經營模式在改革初期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這種小規模的農業經營體制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種矛盾不僅從客觀上阻斷了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抑制了農業增收潛力。
而且還阻礙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流轉,使目前的農業生產工具仍處於一種人畜犁耕的原始狀態,遲緩了農業機械化的研發與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仍停留在農產品總量的增加和化學肥料與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上,阻礙了優質化、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與研發;使農村土地的價值仍處於一種單一的原始的農產品產出效益上,而無法轉化進行交易,用來從事農業擴大再生產並從其中獲取更多利潤的資本。因此,建立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模式,:農業生產成本過高是導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影響農業成本過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業專業化分工的缺乏,應該說在農村絕大多數地方還沒有專業化分工的概念。現實的情況是一個家庭獨自承擔。
這種缺乏農業分工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增大了農業勞動者的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增大了農業生產者的農業的風險。如因缺乏專業化種性識別能力,農戶在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選購與識別上,容易購買到假貨或質價不符的農資產品而上當受騙,導致損失慘重。因此,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建立企業化的法人治理模式:目前中國農業發展的弊端不僅表現在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業經營主體分散,而更突出地表現在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和農業的合作體系不健全。而一個規範、有效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的形成和建立,對加速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在農村的不少地方現在也成立了一些農業中介組織,但由於這些中介組織是獨立於農業生產者之外的利益團體,相互間沒有利益關聯。在缺乏規範的經營管理和基本的商業道德的經營環境下,面臨利益衝突時,最先受到利益傷害的總是農業生產者。所以,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在農業中介組織很難得到保障。因此,加快建立農民自己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是中國農業未來的最終選擇。
中國農業在未來,它不僅需要人們觀念的改變,而且更需要體制的創新和政策的保證。隨著,以上三大趨勢的形成、產生和發展也許還需要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但無論怎樣,中國未來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