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於北京召開的2015石化產業發展大會上,多名行業專家指出,「十三五」將是中低油價時期,隨著我國石化行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多,行業結構矛盾將更趨尖銳,石化行業已經到了必須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十三五」石化行業規劃應在發展戰略上作出重大改變。以下是2015年我國石化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石化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效益仍延續下滑態勢,同比下降61.8%。
不確定因素增多
在石油和化工領域,全球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發達經濟體憑藉科技創新優勢,加快推進原料多元化、產品高端化,對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形成較大競爭壓力。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際油價大幅下挫,我國石化行業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多。
「預計『十三五』期間,油價將持續中低位遊走。2020年前全球石油供需將保持較寬鬆態勢,需求難有大幅反彈,油價將維持在50—90美元/桶,後期可能企穩回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說。
2014年,油價下跌初始階段,油氣和化學品消費量仍保持一定增幅,對行業上游產業鏈經濟效益影響不大,但下跌態勢持續一定時間後,整體宏觀經濟產生疲軟,行業盈利點呈現出向產業鏈下游產品轉移的態勢。綜合來看,2014年,行業產值增長率低於10%,中下游產業鏈產品利潤貢獻率凸顯。
「在目前的油品定價機制下,主要包括煉油以及煉化一體化企業的石油加工行業利潤水平與油價呈明顯正向波動,油價越高,油企利潤水平越高;油價下跌,企業利潤水平下滑。而從歷史數據看,化學工業利潤水平相對穩定。當原油(布倫特)價格在70—90美元/桶時,化工行業利潤水平最好,油價太高或太低都不利於行業盈利。如果『十三五』期間,油價(布倫特)能保持在70—90美元/桶,將是化工行業最好的盈利區間,同時也能保證我國煤化工行業具備發展競爭力。」 白頤進一步說。
來自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從目前表觀(當前煤價等靜態條件下)看,煤制氣和煤制油產品的盈虧點分別在油價為65—75美元/桶和75—85美元/桶,烯烴和甲醇等化工產品的盈虧點約在油價為65—70美元/桶。
從「跟跑」向「領跑」轉變
從經濟總量看,目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其中化學工業總量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主營業務的收入水平仍低於美國。
「雖然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經濟增速換擋、發展方式轉型、產業結構調整造成企業發展中的陣痛,資源環境約束、產能供給過剩、成本上漲過快、產品價格下降等形成了市場倒逼機制,行業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說。
石化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業成本持續上升,每100元主營收入成本84.40元,同比上升0.84元。今年前兩個月,石化行業效益仍延續下滑態勢,同比下降61.8%。
「儘管近幾年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在高端化工產品技術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從技術創新的總能力和總水平上看,與世界已開發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產品技術結構依然低端、落後和同質化。」李壽生指出。
與會專家指出,未來5年是我國石化工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由石油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是全行業「十三五」發展的戰略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十三五」發展規劃應該在發展戰略上作出重大改變,致力於由「跟跑型」戰略向「領跑型」戰略轉變,或者向兼具二者的混合型戰略轉變。
創新是重要驅動力
在李壽生看來,我國要實現從「石化工業大國」到「石化工業強國」的轉變,關鍵是要制定一個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結構升級為重點、以由石油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為目標的產業結構升級規劃。
李壽生指出,過去石化產業的增長模式是規模擴張,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獲得市場競爭力。創新能力有限成為全行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普遍不高,技術創新人才缺乏,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全行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約30%,難以對行業轉型升級形成有力支撐。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石化基礎產品已趨於飽和,高端產品市場空間巨大,將成為石化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白頤認為,「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業的發展戰略,應該以石化產業優化、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傳統化工產業升級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以原料路線多元化、產品結構高端化、產業布局集約化、節能環保生態化作為主要發展路徑,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作為主要驅動力,推動我國石化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有消息稱,「中國製造2025」目前己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將於近期正式發布。
「『中國製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石化化工行業是中國製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制定行業規劃時要落實『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綱要精神,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說。
李壽生認為,高端石油和化工製造業(主要包括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技術精細化學品以及現代煤化工等高精尖技術和新市場用途的石油化工產品)、戰略性新興石油和化工產業(主要包括生命科學、生物工程、化學製藥、高端新材料、環境工程等)將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應是行業未來重點考慮的投資方向。
更多石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