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鞋行業現狀分析,宇博智業了解到我國的製鞋企業伴隨著新中國的腳步一直艱難的前進著,我國每年生產的鞋子居於世界首位,鞋子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然而 我國鞋業生產還是處於鞋業的初級階段,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鞋企數量也急劇增加,同時在鞋業的行業中也出現了很多領軍品牌,如奧康,康奈,李寧等等,但是對於這個龐大的市場,這樣的品牌卻是寥寥無幾,我國的鞋企數量雖然龐大但是卻沒有建立完善起來,和其他已開發國家想比我們生產的都是中低檔產品,各個方面都還是有所不足,以下是對2014年鞋行業現狀分析:
1、鞋企數量多,規模小
從2002年到2008年,中國的鞋廠從2萬多家猛增到3萬多家,但大部分鞋企規模偏小, 沿用家庭手工作坊生產及傳統化管理方式, 沒有形成高效集約的現代化生產及管理模式,也無法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更多鞋行業現狀分析請查閱宇博智業撰寫的《2014-2018年全球正裝鞋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盈利價值預測報告》。
2、生產技術相對滯後
我國鞋業從生產技術上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在生產線上我們很多都是人工生產。製鞋生產過程中每一處細微的浪費,乘以龐大的產量基數,都會造成巨大的浪費。而我國的眾多生產商因為生產技術薄弱在原料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費,同時有些設計不是很合理做出的鞋子 舒適度不夠,市場接受度也不高。
3、自主創新能力弱
企業不注重產品研發和科技投入,多以OEM或ODM的方式生產,模仿、抄襲情況嚴重,也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搞市場調查分析,導致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信息不靈通、產品設計式樣滯後、花色品種單一、舒適性差等問題,產品檔次不高,價格賣不上去,總在中低檔市場徘徊。
4、企業管理有待提高
在企業管理上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戰略性的計劃,沒有明確的組織目標,只是一些簡單的實操性的數字計劃。沒有很好的計劃就沒有明確的目標,也就不能很好地組織大家一起努力。在企業出現問題的的事後控制力度也就會比較弱了。例如 許多的晉江企業現在出現的這種利用「大線小流水」的生產方式就是證明了中國製鞋企業的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沒有做好市場的測評就盲目的被市場的虛假繁榮所誘惑,去改為大生產線,結果市場回應的都是小的市場容量,最終晉江鞋企們只也只能用這樣複雜又浪費的「大線小流水」的生產方式做那些只需要「小線小流水」的產品。所以說我國製鞋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製鞋企業品牌營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鞋企的品牌經營意識薄弱
我國鞋企普遍存在品牌意識薄弱,他們更多的是去追求鞋子的產量,鞋子是否能跟上外國的款式,是否可以增大銷量,而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鞋子穿的不僅僅是它的一種外觀感受如舒適度,感官度,還有就是他的品牌,它能讓人們有一種 不一樣的感覺-----穿上這個牌子的鞋子就是不一樣,甚至有一種自豪感,不是因為款式多吸引人,不是因為他多特別僅僅是因為它有這樣一個標誌。
就中國女鞋之都的成都製鞋企業來看看,目前成都接近4000多家鞋企的規模,女鞋產量位居全國第三位,產品年銷售收入已達360多億元人民幣。然而據統計, 成都市製鞋企業目前擁有鞋類產品自主品牌的僅300多個,雖說 像艾民兒鞋業、卡美多鞋業、依蘭鞋業等品牌已逐步創立,但成都大部分企業還處於貼牌生產階段。他們更多的是以低廉的價格在市場上艱難的生存著。被淹沒在市場的大潮中,誰是承擔著但彼得風險。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成都製鞋企業數量眾多,但名牌企業很少,缺乏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品牌,這樣就使得成都製鞋業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很難占領高檔市場份額,獲取高額利潤。
更多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