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4年底,南寧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153.85萬,老齡化率突破18%,其中高齡老人占比超18%。面對日益嚴峻的養老挑戰,《南寧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規定》於今年5月正式實施,通過設施網絡化、服務多元化、保障體系化的創新實踐,打造"家庭為基、社區為托、專業服務為支撐"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讓全市老年人在家門口即可獲得醫養結合、智慧賦能的高品質養老服務。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養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南寧市以設施建設為基礎構建全域覆蓋的服務體系。在城區範圍,新建住宅小區嚴格執行養老服務設施與住宅建設"四同步"標準,單處服務面積不低於300平方米;已建成小區通過購置、改造等方式補齊短板,確保每個社區均能接入"15分鐘養老服務圈"。農村地區依託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和互助站點,整合村社資源將養老服務延伸至田間地頭。目前全市25個街道已建成具備全托、日托等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中心,55%的鄉鎮設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12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實現新建用地配建率100%,46處配套用房完成民政部門移交。
通過整合醫療資源與生活照料服務,《規定》構建起多層次服務體系。在醫療保障領域,基層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簽約合作機制,為老年人提供家庭醫生巡診、急診綠色通道等特色服務,推動形成"小病社區治、康復居家享"的醫養結合模式。生活服務方面,創新推出"長者飯堂""流動助浴車"等便民項目,60歲以上老人可享受助餐補貼,經濟困難失能老人獲免費助浴服務,切實解決老年人"吃飯難、洗澡難"問題。
依託信息化平台提升養老服務精準度與效率。建成全市統一的養老服務信息平台,集成緊急呼叫、健康監測、服務預約等功能模塊,已接入20家服務商和1597名護理員數據,實現居家上門服務全流程監管。該系統還承擔著19.2萬名老人高齡津貼發放等基礎管理職能,並通過"一鍵呼叫""線上點單"等場景應用提升服務響應速度。在數智化轉型方面,南寧正推進"人工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計劃建設不少於100個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和10個康養綜合體項目。
針對分散特困供養、低保家庭中的失能高齡老人,《規定》明確政府補貼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同步推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覆蓋全市1.7萬名重度失能人員,參保人年均減負超2萬元。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與專項培訓並舉,累計為養老護理、健康管理等關鍵崗位核發證書3629人次,開展補貼性培訓3028人次,著力破解養老服務人才短缺難題。
結語:
《南寧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規定》的實施標誌著該市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邁出堅實一步。通過設施建設標準化、服務供給多元化和智能監管常態化三重發力,南寧正加速構建"普惠均等、智慧精準"的養老服務體系。未來隨著嵌入式康養綜合體項目的持續推進,以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深化完善,全市老年人將獲得更加安全便捷、溫馨可及的養老服務體驗,為全國探索超大城市養老難題破解路徑提供有益借鑑。
2025年,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持續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養老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金融支持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本文通過對養老產業發展的現狀、制約因素、金融支持工具及其應用進行分析,提出進一步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養老產業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領域,近年來在中國取得了快速發展。《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養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3年,中國養老產業規模已達7萬億元,占GDP的6%;預計到2035年,規模將突破30萬億元,占GDP比重達10%。然而,養老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
(一)人口結構變遷衝擊傳統養老模式
中國當前面臨生育率持續低迷與老齡化進程加速的雙重壓力,老年撫養比不斷攀升,家庭代際支持體系承受巨大壓力。養老行業發展現狀分析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規模為3.1億,占總人口比重達2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2億,占比15.6%。這種高齡少子化特徵導致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社會化養老需求凸顯。
(二)養老金體系可持續性受衝擊
養老金體系作為養老產業的重要支撐,面臨著系統性壓力。2023年,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為3372元,僅相當於在職職工月均工資8175元的40%,遠低於70%的國際標準和55%的警戒線。此外,中國養老金體系存在三支柱結構失衡問題,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占比57.54%,第二支柱年金占比42.31%,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僅占0.15%。
(三)住房資產主導型的養老財富儲備面臨流動性困境
中國居民養老財富儲備不足,呈現「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特徵。2021年,中國步入中度老齡化時人均GDP僅為12551美元,顯著低於日本(43440美元)、韓國(31363美元)和新加坡(72795美元)。居民資產配置中,住房資產占比高達60%,金融資產占比僅20.1%,亟須推動儲蓄向養老金金融投資轉化。
(四)長期照護保障支持力度不足
中國失能老年群體規模快速增長,照護需求與保障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缺口。2023年,全國2.67億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占比突破50%,部分農村地區該比例高達70%。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自2016年試點以來已覆蓋49個城市,參保人數達1.83億,累計服務134.29萬人,但制度發展仍面臨覆蓋範圍局限、保障內容失衡、籌資機制不可持續等問題。
(五)養老服務深層次需求與專業化養老供給難以匹配
中國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呈現「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三元格局,但供給結構存在顯著缺陷。截至2023年末,全國備案登記養老機構4.1萬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36.3萬個,總床位規模達823萬張,但護理型床位占比不足50%,實際收住失能老人不足300萬,與4200萬失能老人的照護需求形成巨大缺口。
儘管養老產業前景廣闊,但金融支持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政策性投資占主導地位,市場化資金投入不足
養老產業具有投資周期長、資本回報率低、經營風險高等特徵,難以吸引市場化資金的持續投入。2022年,中國養老機構及養老服務領域總投資規模約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政府及政策性資金投入達760億元,市場化投資規模僅為240億元。
(二)融資模式單一,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
養老產業的市場化融資體系目前呈現結構單一化特徵,融資渠道主要集中於商業銀行的抵押貸款類信貸業務。傳統信貸融資模式審批流程長,時效性不足,存在明顯的制度性障礙,導致輕資產型養老服務企業面臨融資渠道不暢的困境。
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多種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
(一)養老產業專項債
養老產業專項債發行主體主要包括非金融企業債和地方政府發行的養老專項債。2015—2023年,債券市場累計發行養老產業非金融企業債券69期,募集資金總額超過580億元。2023年,投向養老產業的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持續增長,達到近80億元的歷史峰值。
(二)國家開發銀行的政策性專項貸款
國家開發銀行在養老產業金融支持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業務模式。2018年以來,國開行養老貸款規模保持穩定增長,截至2020年8月已在全國30個省份落地396個養老項目,累計提供融資支持386億元。
(三)養老產業引導基金
養老產業投資基金是專門以養老產業為核心投資領域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014—2016年間,每年安排24億元專項資金,覆蓋8個試點省份。截至2024年8月底,存續運作的養老產業基金共計31隻。
(四)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
PPP模式作為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創新機制,自2013年推廣以來經歷了顯著的發展演變。2017年,財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聯合出台政策,明確將PPP模式引入養老服務體系。截至2021年9月,入庫養老產業相關項目共計170個,總投資額962.2億元。
(五)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
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政策經歷了從試點探索到全面推廣的深化發展過程。2022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在五省啟動試點。截至2024年6月末,該政策已支持金融機構為80家普惠養老服務機構發放優惠貸款26.5億元。
(六)福利彩票公益金
福利彩票公益金作為社會福利事業的重要資金來源,其用於養老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碼。2022年,各級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養老服務領域的資金規模達到117億元,占當年福利彩票公益金總支出的54.9%。
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多種市場化金融工具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
(一)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支持養老產業發展,市場化養老產業金融迎機遇
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養老產業發展,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的市場化支持框架。2024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多項政策,推動保險機構深度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支持養老產業的融資需求。
(二)多主體協同發力支持養老產業,保險公司成為市場化資本主力
養老產業已形成以保險資本為主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市場化投融資格局。2022年,保險資金投向養老機構建設領域的累計金額已突破1100億元。2023年,險資養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達到190億元。
(三)商業銀行布局養老產業,推動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多家商業銀行加大養老產業貸款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例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均推出了針對養老產業的專項信貸產品和服務方案。
為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覆蓋全民的養老保障體系
加速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金體系建設,完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的協同機制,確保養老服務的普惠性、基礎性和兜底性功能。
(二)政策引導支持金融資源向養老產業傾斜
加快推進養老產業基本法及配套政策體系的立法進程,構建分類分層的財稅激勵政策體系,完善產業標準與運營管理制度體系,推進政策協同以強化產融結合。
(三)積極引導多主體社會資本參與
打造綜合金融服務生態圈,鼓勵綜合性保險公司在整合養老產業鏈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商業銀行創新信貸服務,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動多元主體協同以提升區域養老供給質量。
(四)完善養老金融監管體系與市場化退出機制
健全全流程監管框架,構建風險防控體系,強化行為監管,構建老年金融消費者保護體系,優化市場化退出機制,保障各方合法權益,構建政策協同機制,提升監管效能。
(五)推動特色金融工具創新
構建全周期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健全市場化融資支持體系,破解深層次融資矛盾,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
總結
2025年,中國養老產業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通過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市場化金融手段的協同發力,養老產業的金融。
延遲退休年齡方案最新消息:國務院明確2016年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方案。該方案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下面來看下具體情況。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國務院日前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10個領域50項年度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意見》明確表示「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方案」。
《意見》部署了2016年深化改革10個方面的具體工作,其中在「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明確,研究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方案。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方案出台後將廣泛徵求社會意見,凝聚共識。「因為這個方案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凡是涉及公眾利益的政策都需要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凝聚社會的共識。」這位負責人表示。
此外,《意見》還提出,繼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這也意味著養老金待遇將迎來「十二連漲」。更多最新相關養老金行業市場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養老產業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深化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鼓勵民間資本、外商投資進入養老健康領域。逐步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全面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開展水資源費改稅試點。繼續推進消費稅改革。研究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環節稅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