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數據中心 >> 行業數據 >> 2016中國水處理大數據:32個主要城市盤點

2016中國水處理大數據:32個主要城市盤點

2016-12-14 15:26:4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近一兩年,城市與水相關的事件也成為了一地,甚至舉國群眾關注的焦點。為解決一些城市長久以來受限於同時存在的內澇及缺水問題,海綿城市建設被提到了市政水資源管理的空前高度;而媒體集中曝光的城市水體及地下水的嚴重污染也翻出了各地區,各城市先污染後治理曲線的長期欠帳。

  為重新近距離審視城市與水的關係,本文搜集和梳理了32個全國主要城市污水排放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數據,以城市的視角,展現中國各地與污水相關的方方面面。

水處理

  污水排放

  2016-2021年中國水處理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從污水總量上看,我國有6個城市污水年排放總量超過10億噸。人口遠多於其他城市的四大一線城市京滬廣深排放量領先並不讓人感到意外。成都、重慶兩個西南核心城市緊隨其後。

  然而,若以工業廢水排放量作為衡量指標。一線城市的領先就不再明顯。單看工業廢水排放量,上海、杭州、重慶三市年工業廢水排放量超3億噸,位於前三甲。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發展情況並不突出的石家莊市以龐大的製藥及紡織工業規模,超過廣州、南京等城市,工業廢水排放量位列第四。

  工業污水排放量和市政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比值可以從污水排放的角度側面反映出一個城市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比重。我國這一比重最高的幾個城市為工業發達但人口量並不突出(杭州除外)的石家莊、杭州、呼和浩特以及銀川。而最低的幾個城市為北京、海口、昆明、成都,這些城市因工業搬遷、旅遊業服務業發達等原因,工業廢水排放量占比很低,其經濟發展的直接環境影響較小。

  若將各大城市的工業污水排放和GDP產值聯繫起來,得到的信息將更加明顯和直接:石家莊、銀川、杭州經濟增長背後的污水排放代價最高,三城每萬元GDP產生的工業廢水量在4噸上下。而經濟對高排放型產業倚賴程度較低的北京、長沙、海口、福州和拉薩每萬元GDP產生的工業廢水少於1噸。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中國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數十年間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在國家和民眾深刻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之後,環保產業以自身的發展努力控制污染排放,將環境質量從惡化到好轉的拐點推前。在此過程中,單位GDP的環境代價就是衡量這一趨勢的標尺。全國主要城市單位GDP污水排放的數據展現出,不少工業城市的發展依然有著不低的環境代價。正因此,提升污水回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甚至達到零排放已成為一些工業領域的主要環保目標。在此方面,GE水處理的高抗污染高可靠性NF、RO、UF等膜產品,先進污染物去除技術UF/MBR, MBR with MACarrier, ABR, 以及結晶鹽資源化ZLD整體解決方案已在工業園區、石化、煤化工、電力等行業領域有廣泛應用。為多個城市的高排放行業實現了水回收利用,降低環境影響的同時也節約了水資源。

  黑臭水體污染問題

  提到城市的水體污染,對於市民而言最為直觀的莫過於黑臭水體了。黑臭水體的「黑臭」,主要指在視覺上河流水體呈現因污染而導致的明顯異常顏色(通常是黑色或泛黑色),同時在嗅覺上產生令人們不適甚至厭惡的氣味的水體。我國河流黑臭現象最早出現在上海蘇州河,隨後南京的秦淮河、蘇州的外城河、武漢的黃孝河和寧波的內河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黑臭現象。近幾十年來,黑臭水體的範圍和程度不斷加劇,在全國大部分城市河段中,流經繁華區域的水體絕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各大流域的二級與三級支流的黑臭問題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

  根據2015年住建部的一次全國性排查,全國黑臭水體數量接近2000個,其中重度污染水體占30%以上。這些黑臭水體不僅令人感官不適,嚴重影響居民居住體驗,更會直接威脅飲用水安全,導致健康風險。

  然而,黑臭水體治理的全國性舉措直到「水十條」提到並強調之後才真正鋪展開來。「水十條」為全國的黑臭水體治理提出了量化的目標:「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加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力度,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於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根據這一目標,留給各大主要城市的黑臭水體治理時間實際僅有兩年不到,政治任務之下,各地環境管理部門開始格外重視黑臭水體的治理。根據環保部黑臭水體整治信息發布平台數據,截至10月份,32個主要城市的黑臭水體治理項目情況如下圖所示。

  全國認定的黑臭水體共1945個,32個主要城市共有535個。其中,北京、上海、南寧、成都、福州為黑臭水體最多的五個城市。而同樣有五個城市沒有黑臭水體,讓人有點感到尷尬的是,這五城無黑臭水體分布的原因更多在於水資源較缺乏,水體較少,而非污染控制得當。從這些黑臭水體治理項目的進度來看。有點讓人意外的是,僅有蘭州完成了4項治理工程,而其他城市絕大部分黑臭水體治理工程都處於未啟動和方案制定的階段中。535個黑臭水體,處於治理中的僅有42個。造成這一局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黑臭水體成因和污染物成分複雜,處理技術難度較高,治理項目的周期也較長。要完成既定目標,各地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還需加把勁。尤其是在所有項目尚未啟動的福州、西寧、海口幾市。

  對於區域環境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加緊修復已污染的水體,另一方面也需要預防新的黑臭水體產生。在兩個方向的努力下才能將黑臭水體對於民眾的感官影響和健康威脅不斷降低。在市政和工業水處理工藝流程中,實際也會產生臭味氣體,嚴重影響市民生活和居住體驗。對此,GE 水處理的污染物去除技術,綜合 ProSweet 化學解決方案與運營/工程建議可幫助製造工廠和市政設施減輕或消除異味排放,在水處理環節解決「水臭」難題。

  污水處理價格

  污水處理費與工業企業的運營成本息息相關,同時也與直接決定了污水處理企業的盈利。此外,污水處理費還關係到污泥處理的成本空間。據統計,2015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的情況下,污泥的處理率不足60%(更有業內人士估計實際比率遠低於這一水平)。椐E20統計,按國內現有污泥處理成本,污泥處理費用在污水處理費用中應該占0.2元/噸左右。但現有城市的污水處理費定價並未將污泥處理費用計算在內,正因這一問題,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在2015年發布《關於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要合理制定和調整收費標準,收費標準要補償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設施的運營成本併合理盈利。並提出了在2016年底前,縣級以上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原則上每噸應調整至居民不低於0.95元/噸,非居民不低於1.4元/噸的提價目標。其中1.4元/噸是將污泥處理費用考慮在內,平衡社會成本和運營企業收益相對合理的水平。

  然而,截至目前僅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成都幾城工業污水處理費用達到了1.4元/噸的標準。可以看到,對我國大部分城市而言,污水處理費用提升至合理水平依然任重道遠。

  近一兩年,中國的水利、環保、燃氣、交通等領域都颳起了一場「PPP」風潮。公共部門與社會資本合作,已成為各地政府解決投資困局,提升公共服務供給量和水平的法寶。企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項目機會,城市的不少水污染頑疾和水處理需求,尤其是那些非盈利性、半盈利性的領域,也因付費機制的建立而逐步實現了解決和滿足。

  根據財政部的PPP項目信息公開平台,我們得以一窺各大城市吸引社會資本進行水處理項目投資的情況。

  32個城市中,29城具有水處理相關的PPP項目,從中可直觀地看出公私合作模式在環保領域應用的圖景。憑藉政治資源和從業企業眾多的優勢,北京以21個,總金額超過300億元的水處理項目規模成為PPP模式應用於水處理項目的實踐先鋒,這些PPP項目包括水環境綜合整治、村鎮污水整理、海綿城市建設、污水管網建設等。而海口、南寧、貴陽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也將超過百億的社會資本吸引至水處理PPP項目。

  綜合來看,除具有政治特殊性的北京外,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因公用設施建設資金充裕,故在水處理領域吸引社會資本的動力較弱。而發展勢頭較強,出於城市擴張、提高城鎮化率等原因而具有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二三線城市是PPP項目的主要集中地區。

  在目前階段,引入社會資本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問題或許是當下一些地方政府對於PPP模式的主要訴求。在世界範圍內,「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社會經營主體憑藉更為豐富的經驗、專業人才、技術實力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管理能力參與公共事業,實現公共服務的質和量的提升,這是對PPP模式最大價值發揮。在水處理運營領域,GE水處理正致力將信息化技術引入傳統的水處理工藝流程,通過InSight等信息化產品幫助水處理公用事業的參與者實現水處理過程的精密控制、風險管理,以及更為優化的商業決策,達到更為高效的水處理效率、效果以及更低的環境風險,藉此,PPP模式下水處理設施運營商的服務價值可得以凸顯。

更多水處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水處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