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中國漁業統計年鑑》,2023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78%,其中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正在成為行業轉型核心方向。在這一背景下,廣西壯族自治區以政策創新為引領,通過系統性規劃推動水庫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在保障水域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探索漁業高質量增長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漁業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廣西明確將依法優化水庫漁業發展空間布局,綜合運用法律法規手段確保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通過科學評估水庫面積、水質及承載能力等指標,精準劃分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避免簡單粗暴的"一刀切"管理方式。針對不同水域特點制定差異化方案,推行"一庫一策"管理模式,既保障漁業產能又嚴守生態紅線。
為提升水庫資源利用效率,廣西計劃打造規模化大水面生態漁業增殖示範基地。重點發展不投餌的"人放天養"模式,優先投放鰱魚、鱅魚等濾食性品種,通過生物淨化改善水質。政策嚴禁使用藥物及非本土物種進行養殖,從源頭杜絕生態風險。這種以水生生物自然循環為核心的養殖方式,預計可提升水庫漁業資源利用率15%以上。
廣西探索建立"四方兩股一體化管護"等創新模式,整合政府、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多方力量,形成權責明晰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完善漁業生產經營管理流程,鼓勵發展集養殖加工、冷鏈物流、休閒垂釣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業態。這種模式將推動庫區周邊漁民人均增收超20%,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自治區建立多部門協同會商機制,持續加強水庫水質監測和執法監督力度。通過定期評估水域生態承載能力動態調整養殖規模,在保障漁業產能的同時確保庫區生態環境穩定。政策要求所有養殖活動必須符合綠色生產標準,對違規行為實施"發現即整改"的嚴格管控。
廣西將加大漁業領域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支持建設區域性水庫生態漁業公共品牌。通過開發智慧漁業管理系統提升資源管理效率,並引導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支持產業升級。預計到2025年,全區大水面生態漁業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綜合效益翻番。
總結:廣西此次政策體系的構建,標誌著我國南方水庫區正從傳統養殖模式向綠色生態漁業加速轉型。通過科學規劃、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聯動發力,既破解了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之間的矛盾,又為全國水庫區發展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經驗範本。這種以生態優先為導向的漁業發展模式,將成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實踐路徑。
更多漁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漁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