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近年來,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遭遇了國內市場占有率節節下滑、國際市場出口負增長、主流車企品牌高端化連連受挫的三重困境。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可以憑藉的國內市場和低成本優勢正在被削弱,品牌影響力弱、技術儲備少、規模經濟不強的弱點暴露無遺,其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三重困境制約自主品牌發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汽車市場出現了較大衰退的大環境下,我國的汽車市場尤其是乘用車市場保持了產銷兩旺的勢頭。我國汽車總產量從2008年的 934.51萬輛,躍升到2012年的1927.18萬輛,2013年更是達到產銷接近2200萬輛的水平。但與我國汽車產銷市場的整體快速發展相比,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卻陷入了發展速度急速放緩、市場份額連連下降的困境。
一是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今年1-5月,我國汽車銷量近1000萬輛,其中乘用車超過800萬輛,增速近14%。但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僅為306.4萬輛,同比增長不足1%,市場占有率為37.97%,較上年同期下降3.8%。1-5月,我國自主品牌轎車銷售116.04萬輛,較上年同期下降15.8%;市場占有率為22.5%,比上年同期下降5.7個百分點。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呈連續、全面的下降趨勢。
二是自主品牌汽車出口量節節下滑。在我國整車出口於2012年突破100萬輛出口量以後,2013年我國汽車整車累計出口97.73萬輛,比2012年下降7.5%,其中乘用車出口59.63萬輛,同比下降9.8%。今年以來,我國汽車整車出口下降的勢頭仍然沒有止住的跡象,1-5月我國汽車整車累計出口36.33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9.8%,比前4個月擴大0.5個百分點。
三是自主品牌中高端化努力受挫。作為自主品牌裡面贏利能力最強、以SUV產品競爭力見長的車企,長城汽車[-0.16% 資金 研報]不僅在今年4、5月份均出現汽車銷量兩年來的同比、環比同步下滑,而且其旗下新車型哈弗H8兩度推遲上市。一汽轎車[-0.31% 資金 研報]的中高端品牌奔騰B90在2013年的銷量僅1.03萬輛。海馬、力帆汽車等推出的中高端汽車產品也銷售慘澹。長安汽車[3.01% 資金 研報]的高端品牌汽車計劃已經被擱置。可以說,目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高端化戰略已經陷入幾乎全面失利的境地。
緣何陷入三重困局
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之所以陷入三重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粗放式增長下核心技術與品牌影響力提升緩慢,綜合競爭力不足。2002年以來我國小汽車市場爆發式增長,一些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採用粗放式增長方式,產品多線出擊,推行多品牌戰略,但由於資源分散使用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均先後陷入困境,以至於不得不做戰略性調整與轉型。奇瑞、吉利均先後啟動「歸一」的去多品牌化行動,由此導致的產品斷檔與渠道調整影響了其銷售。我國自主品牌汽車雖然通過逆向開發取得了一些實用技術,但由於大部分企業處於虧損或微利狀態,研發投入低,基礎技術儲備不足。我國全部自主品牌汽車的年產銷量不如大眾一個公司的全球產銷量,所有研發費用加總也不如單獨一家公司。如2013年,自主品牌汽車長城、廣汽、比亞迪[-2.90% 資金 研報]的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僅為2.98%、5.24%、5.43%,與跨國汽車巨頭相比,研發投入強度太小。
二是外資品牌汽車產品、渠道、價格下沉,擠壓自主品牌汽車。為了開拓新的市場,外資品牌汽車渠道、產品、價格加速下沉,開始全面滲透自主品牌居相對優勢的三、四線城市,對自主品牌汽車形成擠壓態勢。一些合資廠商基於品牌與技術優勢,採取20年前的老舊車型外形翻新的策略,或同一車型不同合資廠商生產銷售多款產品、共享同一平台生產不同車型的「打法」,來攤低成本,全面狙擊自主品牌的成本優勢。
三是我國汽車出口海外目標市場環境變差,自主品牌車企海外市場拓展能力不高。從我國自主品牌汽車自身實力來看,囿於產品結構、品牌形象、國內市場支撐能力、海外零部件供應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自主品牌車企海外市場拓展能力不高,出口產品主要為低端小排量汽車,同質化嚴重,拼價格、拼規模的無序化競爭局面較嚴重,與美、日、韓車企相比,不具備開拓中高端市場的能力。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的2013-2020年中國汽車銷售行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陷入困境一個重要表現是在產能利用率上。有研究指出,2013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產能已經達到1024萬輛,而2013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乘用車銷售僅為720萬輛,產能利用率已經低於75%的安全線。假如趨勢延續下去,我國大多數的自主品牌車企將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
在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進入「不進則退」的關鍵時刻,我國汽車產業要實現「擁有核心技術、自主品牌主導、攀升到產業鏈高端」的目標,必須要有發展汽車產業的新思路、新政策與新路徑。
強化自主創新戰略,把汽車業定位為建設工業強國的戰略性製造業。應把汽車業、家電業、機械、電子設備、醫藥製造作為我國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性製造業,出台相應規劃與扶持政策,加強研發,加大投入,自主創新,從而把我國從一個工業大國建設為工業強國。積極調整汽車合資的產業政策,優化自主品牌發展的政策環境。同時,積極調整汽車合資的產業政策,推動國有汽車集團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比放開」政策應以「有進有退」的策略積極逐步推進,打破合資企業對外方母公司的技術依賴,激勵國內企業自主開發的積極性,形成中方企業的創新動力機制。還應制定《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和《海外投資虧損準備金制度》,對我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給予制度上的保護,以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