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醫院的發展似乎還看不到邊界。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數據,2015年年底,民營醫院達到了1.45萬個,占據了中國醫院總數的半壁江山。2005年的時候,這個數字還只有3200多家,10年來,數量翻了超過4倍,並且還在持續增長之中。2017年我國民營醫療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詳解如下。
近年來,在新一輪醫改推動和促進下,我國民營醫療機構在數量上實現了井噴式的發展。特別是2015年4月26日國務院出台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工作總結和2015重點工作任務》中明確,將大力發展社會辦醫列為2015醫改七大工作重點之一。民間醫療產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但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不斷凸顯。民營醫療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民眾多樣化醫療服務的需求,但民營醫療產業真正要實現欣欣向榮、百花齊放,不僅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產業自身發力。
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中,明確鼓勵社會辦醫。加快推進社會辦醫成規模、上水平發展,將社會辦醫納入相關規劃,按照一定比例為社會辦醫預留床位和大型設備等資源配置空間。在符合規劃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和地點的限制。優先設置審批社會力量舉辦的非營利性、資源稀缺的專科醫療機構。鼓勵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執業醫師舉辦私人診所,探索成立醫師工作室(站)。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公布《關於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出台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對於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領域,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具有四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價格槓桿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加快進入醫療衛生領域,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推動多元化辦醫格局的形成,有助於緩解當前群眾看病難的矛盾;隨著群眾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趨勢,放開民營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有助於提供更多個性化和特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民資更多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後,政府可以騰出更多資源投入基本醫療服務,更好地保障社會公平;民營醫院加速發展,有利於促進醫療市場的競爭,推動公立醫療機構深化改革,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民眾的醫療需求也呈現擴大化、多樣化的態勢,而有實力的公立醫院所能提供的就醫資源有限,大城市裡往往一號難求,這給民營醫院帶來了較大的發展機遇。同時,隨著更注重預防保健和對就醫體驗有更高要求的高端醫療市場消費群體擴增,民營醫院有能力去高薪聘用專家以及提供舒適的就醫環境來滿足高端消費群體個性化的就醫需求。
民營醫院醫務人員多為公立醫院退休的老專家和新畢業的醫學生形成的兩頭重、中間輕的「啞鈴」結構,中老年醫生所占比例明顯高於公立醫院,人才梯隊不合理。我國的優質衛生人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的優質衛生人才有很大的空缺,民營醫院招聘的新畢業生,經過幾年的鍛鍊後,也往往流向公立醫院,造成民營醫院人才隊伍穩定性差,直接導致民營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難以保障。
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穩定性差是我國民營醫院存在的普遍現象,而衛生技術人才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人力資源問題成為我國民營醫院發展的一大瓶頸,由優質衛生人才產生的公立醫院強大的市場勢力,導致民營醫院在參與市場競爭上處於劣勢。當前國內醫療行業在人才培養、人才晉升和人才流動等方面的壟斷現狀,更加劇了社會資本舉辦民營醫院的人才匱乏現象。
由於明的或暗的政策和政府規制的歧視、公有制文化的影響以及民營機構自身的一些局限,在准入、稅收、價格、社會公信力、科研項目的申請、專業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醫學專業的影響力等諸多方面,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都會有差異。因為目前高水平醫院和醫學技術,基本上都是產生於大醫院,這些大醫院基本上都屬於公立醫院。大部分民營醫院目前多採用差異化戰略,重點發展特色專科,利用廣告宣傳、附加服務或高新技術等,使其醫療產品在民眾看來具有獨特性,走的是「大專科、小綜合」的發展道路,仍處於「起點低、底子薄、整體層次不高、競爭力較弱」的初級發展階段,在各方面都無法與公立醫院相提並論。
儘管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了很多支持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但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強制執行力度不夠,導致支持民營醫院不力的法律責任的缺失,因而弱化了政策的落實力度。地方政府發展衛生事業的動力不足,加上政府對公立醫院「管辦合一」,導致由個人或社會投資舉辦的民營醫院無法與由政府投資、政府管理的公立醫院相抗衡。
目前政府對民營醫院缺乏有效的監管,各部門職責分工不明,衛生行政部門、物價、工商、藥品監督等部門均在民營醫院的監管中具有一定的發言權,難以形成監管合力。事實上單靠這種模式的監管造成了民營醫院監督管理中存在大量疲於應付的現象,因此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由於衛生監督體制不順、權責不清導致了監管權力的異化和執法效能的低下。此外,不同的政府部門對民營醫院的監管往往側重某一方面,缺乏整體的評估,而且,相對於龐大數量的醫療服務機構,現有監管隊伍力量非常薄弱。
監管體制不完善就會導致行業發展混亂,導致很多好的民營醫療機構難以發展起來,反而使一些坑蒙拐騙的醫療機構快速發展,在「莆田系」事件爆發以後,患者對民營醫院的信任度低至冰點,不良醫院謀財害命的做法引起患者的恐慌,失去了社會公眾的信任,民營醫療就難以發展起來了。完善監管方式,加強有效的監管措施,才能引導民營醫療行業的良性發展。
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國民營醫院數量為12,166個,與201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約10.31%。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國民營醫院數量為14,049個,與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約15.48%。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民營醫院數量為15,303個,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約16.35%。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7年我國民營醫院數量將達到1.9萬個,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0.42%,2021年數量將達到4.6萬個。
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國醫院總量為2.6萬個,民營醫院為1.2萬個,占比約為46.15%。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國醫院總量為2.7萬個,民營醫院為1.4萬個,占比約為51.85%。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醫院總量為2.8萬個,民營醫院為1.5萬個,占比約為53.57%。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7年我國民營醫院數量占醫院總量比例將達到56.90%,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72%,2021年比例將達到61.64%。
2016年已經過去,2017年將要來臨,民營醫療也應關注行業熱點,積極融入行業大勢,以圖更快的增長。通過對2017年民營醫療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認為,關注移動醫療的2017年資本運作,積極對接醫療資本,發起高效的醫院併購及「醫聯體」整合,對民營醫療跨越式成長是非常有必要的!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民營醫療產業發展分析及供需格局預測報告顯示,2017年民營醫療應關注九大行業熱點,這些熱點涉及到新醫療政策的落地實施,涉及到移動醫療平台的發展,涉及到線下醫療服務,也涉及到醫療推廣、跨境醫療、醫療資本等方面,關注熱點、積極推進,方是快速成長之道。
更多民營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民營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