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17-2022年殯葬高端人才達到3萬人以上,2022年我國殯葬服務業務明顯上漲。未來殯葬行業發展更需要哲學的思考,因為它關乎生死大命題,需要理性的規劃,因為它屬於百年大計,需要感性的執行,因為它肩負情感傳遞。以下對殯葬行業的環境分析。
2022年,全國殯葬事業單位4201個,全國殯儀館數量1722個,殯儀館職工4.6萬人,火化爐6619台,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1536個,全年共火化遺體555.8萬具,火化率達52.4%。我國擁有超過14億人口,每年約有1000萬具遺體等待服務,高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以2022年為例,根據行業龍頭殯葬服務費用計算,2022年我國每具遺體殯葬費用約為26378元。2016年我國殯葬服務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為139.35億元,2022年為184.72億元,同比2021年增長10.97%。
殯葬服務是為人服務,不僅是為逝者服務,更是為生者服務。殯葬服務的最高目的在於讓逝者安息、生者慰藉,這些都是做人的工作,因而,以人為本、尊重人、尊重生命的人道主義原則就成了殯葬服務的第一原則。現從人際環境、資源環境、文化環境、經營環境和法律環境五大方面來分析殯葬行業的環境。
良好和諧的人際環境,需要人際關係的各個方面培育和保持一種和諧的心態,然後才會有彼此的理解,彼此的關心,彼此的幫助和彼此的支持。殯葬行業在當今尤其需要爭取良好和諧的人際環境。 人際關係中最最首要的是誠信友愛。誠信友愛是形成和諧健康的經濟社會秩序與人際關係的基礎。誠信是一種律己意識,在真誠、真實、守信的基礎上建立與他人的往來關係;友愛是一種利他意識,在平等、互信、互愛的基礎上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方式。 處理好人際關係,培育豁達平和、寬容大度的心態是十分重要的。在現階段,不同社會成員在社會地位、實踐經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環境、身體素質的不同,導致了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異,社會不能嫌貧愛富,不能鄙視所謂「下三流」的行當,在處理包括殯葬福利的利益天平上應當對弱者給予更多的關照;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也在增強,社會各界都要保持寬容大度的心態,尊重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才能主動調適殯葬行為準則,處理好各種殯葬關係。 從某種意義上說,殯葬和諧的核心問題是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這包括客戶個體與殯葬業者之間的關係,社會群體與殯葬行業之間的關係,政府主管部門與殯葬行業、公眾的關係等。有了一種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前述的很多責難就不會發生,殯葬行業也不致於背負那麼多的惡名。
人類的殯葬活動是要消耗各種資源的。比較顯見的是公墓的土地、製作棺木和骨灰盒的木材、火葬使用的燃料和建設各種硬體設施的資金。人們關心的是資源消耗得是否必須,是否合理。 我國的殯葬行業對於資源的合理利用應該是認識得比較早的。「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的殯葬政策,最大的指向就是節省土地、節省木材;隨後,上海經過科研項目的課題研究,提出了「殯葬清潔生產」的理念;如今,「綠色殯葬」的口號已經叫響全國,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指導的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理念正為更多的殯葬業者接受。 但是對於殯葬而言,我國在資源配置上是忽略它的正常需求的。很多非當事人常用一句「喪事簡辦」約束人們在處理身後大事中的花費,很多決策者也常用一句「喪事簡辦」卸掉了自己把必要的資源投入殯葬的責任。為了使為家庭、為社會奮鬥了一輩子的人在百年之後能夠體面地告別人生,並有葬身之地,殯葬需要有一種滿足需求的資源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政府能夠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水平,合理地規劃土地、規劃資金、規劃人才,以適應時代變化的資源投入理念與方式,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殯葬消費需求。
健康文明的殯葬文化環境是建設和諧殯葬的基礎。文化環境體現在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範、社會風尚、文化產品、制度體制等存在方式之中,有健康文明與病態落後的不同形態。和諧的殯葬環境應當以和諧作為殯葬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崇尚和諧理念, 體現和諧精神,堅持和實行行業內外的互助合作的社會準則。我國的殯葬要以健康文明的理念貫穿於殯葬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之中,並以此影響各種殯葬形式,促進和諧殯葬的建設。 由於殯葬業界對文化的研究起步晚,深度淺,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對現代文化的創新,目前關心的人還較少,可以應用的文化成果更少。可以這樣認為,現在的殯葬文化,舊的已經基本破除,新的尚在創立初期。對於如何殯葬,人們見仁見智、議論紛紜,各種論壇會議、書籍報刊、網絡站點中許多新的見解公諸於世,已經有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跡象。 我們期待,更多的業內外人士被動員起來,並且在政府的支持下,使我國的殯葬文化環境按照健康文明的目標,由低度和諧向中度和諧邁進,並且進而向高度和諧提升。
和諧的經營環境包括井然有序的市場秩序、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持續的經濟發展勢頭等,這些都關係著社會穩定、人心安定、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的大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這種經營環境的根基在「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規範,關係著社會風氣的改善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誠實守信也是殯葬服務機構經營的行為準則、殯葬行業的立業之本,關係著殯葬服務市場的環境與秩序。 我國的殯葬服務機構要堅持自我約束,主動實施各種自律措施;加強對殯葬從業人員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以符合要求的服務技能,規範的服務程序,以完好的設備設施為客戶提供物有所值的各種殯葬服務項目,以合理的價格,真實的材料,合格的工藝和細緻周到的銷售服務行為,為客戶提供貨真價實的各種殯葬用品用具。同時在政府的規制和行業的規範下,開展殯儀服務機構之間的團結合作,公平競爭,抵制和反對不正當的經營行為,共同營造一種誠實守信的經營環境。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規範有序的法律環境。構建和諧殯葬的目標,有關殯葬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將成為成敗的關鍵。我們必須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清醒地評估我國現行的殯葬政策,改變一些思維定勢,平衡好各種利益集團的利益關係,儘快出台一些實踐中亟需的法律法規,使殯葬行為和殯葬經營活動走向規範。 在建立規範有序的法律環境時,社會各階層在價值理念上形成共識是非常必要的。以往,殯葬管理部門、殯葬服務機構和治喪行為人往往以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視角和立場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因此在很多問題上難以取得共識;而政府機構的傳統觀念中,把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僅僅看成是「自己的」或「內部的」事務,不重視乃至不願意與社會、與公眾溝通,制定政策時又往往受制於「部門利益」,因此一些政策法律有不少不盡如人意之處,個別問題和矛盾更加凸顯,近年已經成為我國殯葬業界關注的焦點。這些問題應當儘快解決,再也不能因為部門利益協調不成而擱置有關法規的制定。 由於市場經濟的推動,殯葬服務經營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事物,殯葬的投資主體、文化理念、產品種類等都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有些新的事物已經給殯葬管理部門帶來管理上的壓力,比如塔陵傳銷、比如殯葬中介,在某些地方由於無法可依或執法不嚴已經產生了負面影響,造成了社會的不和諧。因此,需要儘快把殯葬管理的重點轉移到市場秩序的維護上來,轉到尊重和保護包括殯葬權益在內的人的基本權利的保護上來。
殯葬當下市場化成不可逆轉趨勢,2022年行業關注熱度持續升溫。墓園價格不斷攀升,價格遠遠超過房價。未來殯葬行業網際網路化,將會使得該行業運行趨於透明,殯葬O2O行業的推進,也將會終結殯葬行業不合理的暴利行為。
以上就是殯葬行業的環境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