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發布了《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4~2015)》(以下簡稱《殯葬綠皮書》)。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員曾寒柳在報告中指出,北京市92%的市區消費者認為公墓消費過高,市區居民中等殯葬消費的公墓消費占整個殯葬消費的87.5%。
長期以來,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共有八大「痛處」。其中包括養不起、學不起、吃不起、娶不起、住不起、病不起、老不起以及死不起。然而,在當今社會,「死不起」確實是一個讓人煩惱的問題。有人感慨,人活在世上,一輩子辛辛苦苦去拼搏,為的是兩頓飽飯。殊不知,人死後,還得為自己的安息之處而煩惱,實屬悲哀!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自然規律。面對死亡,本來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是,卻偏偏有不少人打著「為死人服務」的旗號牟取暴利。
根據數據統計,自2003年以來,殯葬業多次出現在「中國十大暴利行業」的榜單之中。顯然,無論與房地產業、還是與銀行業相比,殯葬業的暴利優勢卻相當明顯。
一方面,對於開發墓地者來說,整體的運作成本低廉,卻能夠藉此牟取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利潤。另一方面,因行業長期處於「三無」狀態(無立法、無門檻、無監管),牟利者能夠長期保證暴利的收入,甚至輕易形成坐地起價的局面。更多關於殯葬也方面的資訊請閱覽有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殯葬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在中國生命集團運營的重慶江南殯儀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除了明碼標價的「基本殯葬服務」收費項目,還有一份列舉了如靈車布置、遺體特殊沐浴、葬禮DVD製作等的「非基本殯葬服務」,其中多項服務的收費標準寫著「面議」。《殯葬綠皮書》副主編肖成龍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火化僅由政府機構提供,定價受到嚴格控制,很多是賠錢的。而目前「以墓養館」的經營模式很常見,大多數殯儀館需要在骨灰盒等殯葬用品的售賣上彌補損失。
如何打破壟斷,如何使我國殯葬公共服務達到供求平衡,如何破除暴利形成機制?李伯森給出建議:應積極探索殯葬領域的投融資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
對於打破殯葬行業壟斷,李伯森認為,頂層設計上要探索殯葬服務公立機構分類改革和改制。打破殯葬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適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殯葬服務機構改革,為社會資本進入創造條件。
更多殯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殯葬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