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A股ETF單月吸金近300億 基金公司上演搶灘大戰

A股ETF單月吸金近300億 基金公司上演搶灘大戰

2019-01-01 08:48:2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2019年4月底,美國被動股基規模追平主動管理股基。同時,A股ETF也獲得很多機構及個人投資者的關注,份額和規模大舉擴張,今年4月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國內ETF規模擴張的背後是資金持續抄底。自4月22日大盤開啟本輪調整以來,流入A股ETF的資金約297.57億元,5月以來的淨流入量也達到了179.35億元。為爭奪蜂擁而來的ETF抄底資金,基金公司也「大打出手」:一邊開啟價格戰,另一邊抓緊豐富產品線。

  ETF市場持續擴容

  自2018年四季度以來,國內ETF即獲得許多機構及個人投資者的關注,份額與規模大舉擴張,今年4月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募基金公司布局ETF產品。

  證監會5月21日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請核准進度信息顯示,截至5月10日,今年以來有超80隻ETF處於受理或審查階段。獲批方面,4月共有18隻各種類型ETF及其聯接基金密集獲批,成為4月份獲批數量最多的一類基金,風頭一時無兩,而5月目前也已獲批了5隻ETF相關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5月22日晚間,工銀瑞信基金髮布工銀滬深300ETF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共募集68.64億元,認購總戶數為1.6萬戶。該規模足以令工銀瑞信滬深300ETF在A股ETF中占據一席之地。數據顯示,截至5月22日,以當日淨值計算,投資於A股的ETF中,規模超百億元的僅有10隻,工銀瑞信滬深300ETF規模可位列第14位。若以滬深300ETF看,工銀瑞信滬深300ETF成立之後,便可位列規模排名第五把交椅。

  近300億資金抄底A股ETF

  巨頭的顯現,與當前資金青睞ETF密不可分。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加持」。以工銀瑞信滬深300ETF為例,3月13日,中興通訊(港股00763)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擬以不超過1%的A股股份參與工銀瑞信滬深300ETF份額認購;4月17日,中國石油公告控股股東以不超過4.3億股的公司股份換購工銀瑞信滬深300ETF,若按公告前一日的收盤價7.73元/股計算,股份市值約33.2億元。

  另一方面,自4月22日大盤開啟本輪調整以來,近一個月時間內,資金大舉抄底A股ETF。數據顯示,截至5月21日,4月22日以來A股ETF份額增加約121.12億份,以區間成交均價計算,資金淨流入約297.57億元。5月以來,儘管大盤跳空低開後震盪調整,但資金流入ETF的速度並沒有放緩。數據顯示,截至5月22日,5月以來A股ETF份額增加約80.70億份,資金淨流入約179.35億元。

  ETF價格戰持續火熱

  由於ETF市場的先發優勢十分明顯,部分在ETF產品規模及流動性上頗具領先優勢的頭部公司占據了該類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後入局者便寄希望通過打「價格戰」實現「彎道超車」。數據,目前已經面世的國內ETF產品的管理費大多為0.5%,託管費為0.1%,不過,ETF降費趨勢卻在繼續。4月易方達旗下的中證500、易方達MSCI中國A股兩隻ETF及其聯接基金的管理費由0.50%調至0.15%,託管費由0.10%調低至0.05%;5月銀華深證100ETF的基金管理費和託管費分別為0.2%和0.1%。此外,今年5月發行的平安中證人工智慧ETF的管理費和託管費分別僅為0.15%和0.05%。

  據業內人士介紹,ETF基金從誕生距今已有20餘年的歷史,在全球範圍內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07年-2018年,全球ETF數量從725隻增長到約6000隻,規模從約8000億美元增長到5萬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9%,遠超同期全球資管規模約5%的複合增長率。國內ETF經歷十餘的發展之後,2018年開始進入加速增長期。但即便經過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國內ETF仍僅占近百萬億元資管總規模的4%。,相對全球6.5%、美國10%的比例,市場發展空間依然廣闊。

更多A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A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