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其融入基礎教育已成為全球趨勢。廣東省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近日在多個層面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涵蓋課程設置、師資培養、資源開發等環節,旨在為中小學階段人工智慧教育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推動教育數位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教育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廣東省教育廳印發《中小學教師人工智慧素養框架(試行)》《學生人工智慧素養框架(試行)》及《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形成「兩大素養框架+一個課程指南」的「2+1」實施方案。這一組合拳從目標定位、內容設計到評價體系,為全省基礎教育階段的人工智慧教學提供了標準化指引。其中,《課程綱要》明確各學段課時安排:小學14年級每年不少於6課時,56年級每年不少於10課時;初中每兩周至少開設1課時;高中則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課程基礎上深化應用創新,確保學習內容循序漸進。
教師素養框架聚焦意識理念、知識技能、實踐應用等五大維度,強調教師需掌握AI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能力,並承擔社會責任;學生素養框架則從人智觀念、倫理責任等方面培養其成為既懂技術又具人文關懷的新時代人才。通過將「數據理解」「算法思維」「智能系統開發」等內容貫穿課程,廣東省著力構建覆蓋小學到高中的人工智慧核心素養培養體系,確保學生既能理解AI運行邏輯,也能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
為推動方案有效實施,廣東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全省中小學寬帶接入率和100M以上帶寬覆蓋率均達100%,課室多媒體設備配備率超99%。同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與人工智慧融合應用指南》正在制定中,通過將AI工具與國家級教育資源平台結合,提供標準化教學模板與創新案例庫。在師資保障方面,鼓勵各地通過公開招聘、轉崗培訓等方式擴充教師隊伍,並建立職前職後一體化培養機制,確保教學能力持續提升。
廣東省不僅注重課程設計的可操作性,更構建了「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全鏈條育人體系。學業質量評價採用過程性與終結性結合的方式,通過成長記錄袋、作品展示、量表測量等多元手段評估學生表現,並鼓勵將AI素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此外,經費保障機制也同步完善,要求各地將課程普及納入財政預算,探索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模式,為教育創新提供可持續支持。
結語:以先行先試打造智慧教育標杆
廣東省通過系統性政策設計、標準化課程開發和智能化平台支撐,率先在國內構建了覆蓋全學段的人工智慧教育體系。從明確課時要求到細化素養維度,從強化硬體保障到優化評價機制,這些舉措不僅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更體現了以技術賦能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的深層理念。未來,隨著「人工智慧+基礎教育」行動方案的深入推進,廣東有望形成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智慧教育新模式,在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方面持續引領發展潮流。
更多教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教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