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直播電商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等問題頻發。為規範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近期集中查處了一批直播電商業務違規案件,現選取典型案例予以警示。這些案例涉及虛假用戶評價、誇大產品功效、銷售不合格商品等違法行為,體現了監管部門對網絡交易環境的持續淨化決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直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某生物科技公司通過直播間僱傭微信用戶操控數十個帳號,在其推廣的燃咔果凍銷售過程中發布"喝酒夜宵還能瘦7斤""20天成功減重20斤"等虛假評價,刻意營造熱銷假象。此類行為利用虛擬互動數據誤導消費者判斷,嚴重違反廣告法關於真實性的規定。
在某直播間推廣的普通膏類產品中,運營方虛構"老太經絡疏通"劇情演示,並使用"濕寒""經絡不通"等專業術語暗示治療功效。監管部門指出,非藥品商品不得涉及疾病治療宣傳,此類行為涉嫌違反《廣告法》第十七條禁止性規定。
某取暖器品牌在直播間銷售的產品經檢測存在耐熱和耐燃項目不達標問題,該指標屬於國家強制性標準範疇。監管部門強調,涉及消費者人身安全的商品必須嚴格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確保符合法定要求。
服裝行業出現通過直播渠道銷售仿冒知名品牌產品的現象,違法者不僅複製近似標識,還形成"採購生產直播帶貨"完整鏈條。此類行為違反《商標法》第五十七條,損害品牌權益同時擾亂市場秩序。
某主播在直播間銷售的仿珍珠產品偽造鑑定證書,涉案金額達59.97萬元。監管部門指出,《產品質量法》明確禁止以假充真行為,此類欺詐手段直接侵犯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
玉石直播中出現"挖玉表演秀":商家提前將玉石埋入挖掘機鏟斗,主播謊稱現場開掘並進行銷售。這種通過虛假場景營造稀缺性的營銷手法,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關於真實宣傳的規定。
某直播間推廣家用美容儀器時宣稱"形成肌肉記憶""每分鐘10萬次卷腹效果",卻無法提供任何科學依據。監管部門強調,商品性能描述必須有充分證明材料支撐,禁止使用虛假或引人誤解的表述。
取暖器、羽絨服等民生用品在直播間檢測不合格或涉嫌侵權的情況凸顯監管難點。數據顯示,2024年市場監管部門針對網絡交易領域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全年查處相關違法案件同比增長37%。
某知名MCN機構旗下主播在推廣乳粉、艾草貼等多類產品時均存在誇大功效問題,顯示部分平台已形成"話術模板+虛構場景"的標準化違規模式。監管部門通過查辦此類典型案件,釋放從嚴打擊信號。
新疆某公司在施工場地設置虛假挖玉現場開展直播帶貨,這種將傳統造假手法與新媒體結合的新業態違法行為,需要監管部門創新執法手段進行精準打擊。
此次系列典型案例的公布,體現了我國對網絡交易環境治理的決心。數據顯示,2024年市場監管部門累計查處直播電商違法案件1.2萬件,罰沒款超3億元。未來將持續加大監測力度,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以網管網",推動行業建立"自我合規+社會監督+行政監管"的共治體系。消費者也應增強辨識能力,在直播間購物時注意查驗資質證明,共同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消費環境。
更多直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直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