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直播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虛假宣傳、假冒偽劣商品等問題頻發,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引發社會關注。為規範市場秩序,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近期集中查處一批典型案例,並加速推進《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的制定,以系統性監管措施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直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市場監管總局近期公布的典型案例顯示,多地查辦的違規行為呈現多樣化特徵。北京某生物科技公司通過虛構用戶評價,宣稱普通食品具有減肥功效;浙江諸暨商家銷售仿珍珠冒充真品,涉案金額近60萬元;鄭州某科技企業因售賣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取暖器被罰沒3.84萬元。數據顯示,2024年直播帶貨投訴量持續攀升,虛假宣傳、假冒偽劣商品及商標侵權成為消費者主要訴求領域。
部分商家通過技術手段營造虛假繁榮場景。新疆某珠寶公司偽造「現場挖玉」環節,在直播前將玉石預埋至挖掘機鏟斗,僱傭人員表演挖掘過程以吸引流量。此外,青島某商貿公司在推廣普通膏類產品時,虛構患病老人使用後康復的劇情,並強調產品可緩解「濕寒」「經絡不通」等病症,涉嫌非醫療產品宣傳療效。這類行為嚴重誤導消費者決策,加劇行業信任危機。
針對直播電商參與主體多元、違法手段隱蔽等問題,市場監管總局正牽頭制定《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明確平台經營者、直播間運營者及營銷人員等多方責任。新規將加強商品溯源管理,通過高頻次質量抽檢和閉環處置機制,從源頭打擊假冒偽劣問題;同時強化對虛假宣傳、刷單炒信等行為的處罰力度,並推動平台落實資質審核與信息公示義務。
《辦法》特別強調平台企業的合規管理要求,通過「人、貨、場」全鏈條監管傳導壓力。例如,平台需對直播間商家資質進行嚴格核查,實時監測商品宣傳內容的真實性,並建立消費者投訴快速響應機制。針對直播帶貨的即時性特點,監管部門將加強技術手段應用,利用大數據追蹤異常流量與虛假交易數據,提升違規行為識別效率。
行業治理成效展望:規範與發展並重推動良性生態構建
此次監管行動通過典型案例曝光形成警示效應,並以制度建設為長效保障。未來,《辦法》的實施將進一步釐清各參與方權責邊界,壓縮虛假營銷、侵權等違法行為生存空間。同時,強化質量管控與透明化運營將倒逼企業回歸產品本質,促進直播電商從「流量至上」向品質服務轉型,最終實現消費者權益保護與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
綜上所述,監管部門正通過執法震懾、制度完善和技術賦能多管齊下,構建直播電商領域的綜合治理體系。隨著《辦法》的落地實施和常態化監管推進,行業有望逐步擺脫野蠻生長亂象,在規範中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更多直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直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