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僅退款」作為一種售後模式逐漸成為各大平台的標配。然而,這一模式在提升消費者體驗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爭議。近期,多家主流電商平台紛紛對「僅退款」規則進行調整,旨在平衡消費者權益與商家利益,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商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僅退款」模式最早於2014年由某電商平台在自營商品中試點,但由於條件不夠明確,並未引起廣泛關注。直到2021年,另一家電商平台將「僅退款」應用於生鮮品類並逐步拓展至全品類,這一模式才真正「出圈」。其初衷是為了解決消費者在收到破損、假冒商品時的維權難題,同時簡化低價商品的退貨流程,提升用戶體驗。
隨著電商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多家平台紛紛跟進「僅退款」服務。2023年9月,某短視頻平台更新規則,規定商品好評率低於70%時,平台可支持消費者「僅退款」。同年12月,某綜合電商平台也宣布,對存在描述不當、混淆誤導、偽劣等情形的商品,支持「僅退款」或退貨退款。至此,「僅退款」成為電商行業的標配。
儘管「僅退款」模式在初期有效提升了消費者體驗,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部分消費者和職業「羊毛黨」濫用規則,導致商家利益受損,甚至出現商家起訴消費者的案例。此外,監管部門也指出,「僅退款」規則擠壓了商家的生存空間,助長了低質低價競爭的風氣。
2024年11月,市場監管總局約談多家電商平台,要求優化協議規則、提升透明度,並保障商家的自主經營權。2024年7月,某電商平台率先鬆綁「僅退款」規則,對綜合體驗分高於4.8分的優質商家,優先讓商家與消費者溝通,減少平台干預。隨後,其他平台也跟進調整,賦予商家更多自主處理權。
近期,有媒體報導稱多家電商平台「集體退出『僅退款』」,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平台並未完全取消「僅退款」,而是對規則進行了優化調整。例如,某平台計劃明確退貨、退款場景下的處置規則,並將「僅退款」文案修改為「退款不退貨」。另一平台則支持商家與消費者通過自主協商解決售後問題,平台僅在必要時介入。
這些調整表明,電商平台正在努力平衡消費者與商家的利益。通過賦予商家更多處置權和處置時間,平台改變了以往由AI客服直接彈出「僅退款」連結的做法,減少了規則被濫用的可能性。同時,對「僅退款」的適當約束也有助於降低優質消費者的成本,避免惡意索賠行為轉嫁到所有消費者身上。
在調整「僅退款」規則的同時,電商平台還需加大力度淘汰劣質商家,提升糾紛處理效率,確保消費者能夠放心購物。只有通過不斷完善規則,才能實現消費者、商家與平台的三方共贏,推動電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來看,「僅退款」規則的調整是電商行業邁向更加規範化、公平化的重要一步。通過優化售後服務體系,平台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也能為商家創造更健康的經營環境,最終促進行業的長期繁榮。
更多電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