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新能源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在海上光伏領域,中國再次邁出重要一步。近日,我國首個建設在高風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項目——東山杏陳180兆瓦海上光伏電站項目在福建實現全容量併網。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標誌著海上光伏技術的成熟,也為未來新能源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東山杏陳180兆瓦海上光伏電站項目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海域,總裝機容量180兆瓦。項目所在地太陽能資源豐富,但全年風速較大,最大風速超過48米/秒。這是我國首個在如此高風速海域建設的海上光伏項目,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項目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多樁+斜撐」整體支架結構和抗颱風型基礎設計,結合高適應性施工裝備,成功解決了強風浪衝擊和潮汐帶安裝的技術難題。這一創新為同類海域的光伏開發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路徑和經驗。
東山杏陳項目年平均可提供清潔電能約3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9.0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4萬噸。此外,項目計劃將海域空間劃分為上層光伏發電區與下層漁業養殖區,進一步拓展海域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這一項目的成功併網不僅為福建省的綠色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也為實現「3060」雙碳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持。未來,海上光伏項目有望在更多沿海地區推廣,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
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海上光伏正成為能源轉型的核心賽道之一。當前,海上光伏正處於由試點示範逐步邁向商業化運營的關鍵階段。通過利用海洋空間,海上光伏有效緩解了陸上光伏面臨的用地緊張問題,同時靠近沿海用電負荷中心,減少了遠距離輸電損耗,提升了能源消納效率。
根據相關規劃,海上光伏的大規模裝機預計將在2025年至2027年期間加速推進,並在2030年前後實現全面規模化發展。到2027年,中國海上光伏總裝機量將突破6000萬千瓦,市場規模達2400億元。這一階段將通過規模化生產和技術疊代,推動成本下降至4000元/千瓦以下,顯著提升經濟性。
與傳統陸上光伏項目相比,海上光伏的成本結構有所不同。在海上光伏項目中,光伏支架及裝機工程的成本占比始終是最高的。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規模化生產的推進,海上光伏的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例如,全球首個吉瓦級海上光伏項目——山東墾利100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採用了大型海上鋼桁架平台式固定樁基施工技術,並首次應用了66千伏海纜+陸纜大容量、長距離輸電技術。這些技術創新為海上光伏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到2030年,中國沿海九省二市將形成多個千萬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並通過「風光儲氫一體化」模式提升綜合效益。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上光伏裝機容量有望達500吉瓦,中國將占據重要份額。
海上光伏的大規模裝機將在2027年前後迎來爆發式增長,並在2030年形成成熟的產業生態。政策支持、技術突破和成本下降是核心驅動力,而解決生態協調與深海技術難題將是持續發展的關鍵。全球範圍內,海上光伏有望在2030年後成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山杏陳180兆瓦海上光伏電站項目的成功併網,標誌著中國在海上光伏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項目不僅展示了技術創新與生態效益的雙重成果,也為未來海上光伏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政策的持續支持,海上光伏有望在2030年前後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為實現「雙碳」目標和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更多新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