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4年,河南省克服了極端災害天氣的影響,糧食總產量達到1344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這不僅解決了本省1億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原糧及製成品600億斤。這一成就的背後,離不開位於黃河北岸的「中原農谷」這一農業科技高地的支撐。中原農谷通過匯聚頂尖專家、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中原農谷位於北緯35度,年降水量600至700毫米,無霜期220天,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具備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這裡匯聚了一批種業領域的傑出科學家和創新科研團隊,致力於解決種業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問題,促進糧食增產穩產。中原農谷的核心區總面積341.96平方公里,涵蓋7個鄉鎮,並輻射周邊多個縣區,形成了「一核三區」的協同發展格局。
中原農谷擁有良好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形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體系。同時,其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是農產品流通的「黃金節點」。此外,中原農谷還享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雙重戰略紅利,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支點。
中原農谷聚焦糧食、油料、畜禽、果蔬、食用菌、水產、花木、中藥材八大領域,搭建了「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種子加工種子營銷服務體系」的全鏈條創新生態。2023年,通過普通小麥和新疆阿爾泰山冰草遠緣雜交得到的小麥新品種「普冰03」通過國審,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審小麥遠緣雜交新品種。
2024年10月9日,中原農谷投資運營有限公司以666萬元的價格取得「普冰03」的新品種權轉讓,這是中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第一單掛牌交易的品種,也是中原研究中心第一個落地轉化的品種。中原農谷已推出126個優質新品種,其中強筋小麥新品種「中麥578」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助力河南年增產糧食超20億斤。
中原農谷探索出「投融建運管」五位一體的「四良」融合模式,建設的100萬畝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至20%,畝均節水率達35%,機械化水平提高15%至20%,化肥使用量減少30%,農藥使用量減少25%。這種模式不僅省水省肥省工,還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初步形成了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的「河南標準」。
在智慧農業方面,中原農谷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通過農業物聯網數據傳感集成杆,實時採集土壤墒情、氣象、病蟲害等12類數據,實現500畝農田的本地化智能決策。土壤肥力分析模型可自動對比國家土壤庫數據,精準推薦施肥方案;植物蒸騰計算模型動態調控灌溉,節水率達30%。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的6.91萬畝農田實現無人機植保全覆蓋,生產效率提升40%。
中原農谷從生物經濟、農機裝備、食品加工入手,實現全產業鏈技術賦能。在生物經濟方面,分子標記檢測能力覆蓋80%的主要作物;在農機裝備方面,研發玉米去雄機、智能考種機等專用設備,國產化率提升至70%;在食品加工方面,應用物聯網低溫技術實現冷鏈物流全程追溯,2024年預製菜出口突破5億元。
在創新生態方面,中原農谷與多個國際知名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前沿研究。2024年簽約92個重大項目,吸引外資2.7億美元。中原農谷已有上百個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新麥58」「鄭麥918」等接連刷新我國小麥單品種轉讓價格紀錄,帶動河南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
總結
中原農谷通過匯聚頂尖專家、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其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智慧農業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和競爭力。中原農谷的科技創新和全產業鏈技術賦能,正在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為中原地區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未來,中原農谷將繼續發揮其農業科技高地的優勢,為實現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的目標貢獻力量。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