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5月15日,第十三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暨第十屆中國(北京)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博覽會在京開幕。這場聚焦軍事科技與人工智慧融合的盛會吸引了上千家企業參展,無人化、智能化、國產化及低空經濟成為核心展示主題。展會現場集中呈現了我國在自主可控技術研發、軍用裝備升級以及低空領域創新應用的最新成果,展現了科技賦能國防建設與產業升級的強大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低空經濟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在軍事技術展區,多款高端無人機產品引發關注。某軍工企業展出的系留無人機採用航空級材質與雙天線定向技術,最大載荷達10kg,飛行高度可達200米,可滿足電子對抗、通信中繼等多樣化軍事需求。其通過光電複合線纜供電的設計徹底解決了續航問題,在複雜電磁環境下展現出穩定性能。企業代表介紹,該裝備不僅實現硬體突破,更構建了從仿真驗證到智能集群作戰的完整技術鏈條,結合國產加密通信模塊與AI算法,形成了自主決策、協同作戰的智能化體系。
作為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某央企下屬公司攜「智慧城市治理一體化解決方案」首次參展。依託航天系統工程優勢和全產業鏈資源,其產品覆蓋智能基礎設施、反制系統及適航服務等領域。數據顯示,該公司成立不足一年已與超10省市達成戰略合作,參與7個省級低空經濟規劃制定,並聯合高校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在展台互動區,其展示的「雲邊端」架構解決方案可實現低空飛行器全時段監管,為城市安防、應急指揮等場景提供技術支撐。
面對國際供應鏈風險,參展企業普遍強調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某智能裝備公司展出的無人機系統搭載100%國產飛控晶片與加密模塊,在戰場感知、蜂群協同等領域達到軍用級標準。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信息技術與人工智慧正成為工業增長新引擎。展商代表指出:「只有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才能在軍事領域掌握主動權。」這一觀點得到多家企業呼應,智能雷達、自主導航系統等展品均標註「國產化率超90%」。
在應用前景方面,低空經濟的商業化路徑引發熱議。某參展方透露,其研發的eVTOL飛行器雖尚未取得全面商運資質,但已通過「點對點」載人觀光模式實現局部場景運營。同時,該公司推出的全域監管系統已在多個城市試點運行,有效解決「黑飛」亂象與空域安全問題。展會上,「低空+智慧城市治理」「空天地一體化服務」等解決方案的高頻出現,印證了該領域從技術研發向實際應用加速轉化的趨勢。
總結:本次博覽會集中展現了我國在軍事智能化與低空經濟領域的創新活力與發展潛力。通過強化自主可控技術矩陣、推動國產化替代以及探索多場景商業化應用,相關產業正構建起「科技產業安全」三位一體的新發展格局。未來,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這些技術成果將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及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